现在很多退休老年人,为什么有钱有时间也不愿意出去旅游了?
最近在小区花园里溜达时,碰到了老邻居王大娘。她闺女刚给她报了个云南七日游,但她却直摆手:“钱都退了!”她说在家门口跳跳舞、帮着照顾外孙,比啥都强。王大娘的话让我开始琢磨:现在不少老人明明有钱有闲,咋就对旅游没啥兴趣呢?
社区就是个小世界,家门口的幸福更实在。过去
人们旅游是为了图个新鲜,现在社区服务越来越完善。公园成了社交中心,早上有太极拳队,晚上有广场舞团,每天过得热热闹闹的,根本不用去远方找啥诗意。老张的退休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周一书法班、周三摄影社、周五钓鱼协会,周末还去社区食堂当志愿者,比跟着旅行团赶行程充实多了,还特别有成就感。社区能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跨省奔波反而显得多此一举。家门口的公园都是熟人,邻里间的问候透着真真切切的关怀,这些小细节的温暖,更让老人舍不得离开。
身体是“不定时闹钟”,不敢轻易折腾。刘阿姨去年跟团去西藏,因为高原反应被连夜送医,花销翻倍不说,还把儿子急得团团转,差点买机票飞去西藏。好在后来病情稳定下来。慢性病就像隐形炸弹:高血压药不能断,糖尿病要控制饮食,景区餐厅的饭菜油盐重,吃顿饭都提心吊胆。体力也跟不上节奏:“五日六城游”平均每天两万步,回来后腰酸腿肿,躺了三天。这些都成了老人出门旅行的拦路虎。医生说得实在:“过了七十岁,出门旅游就是一场冒险。”慢性病就像无形的锁链,把许多老人拴在熟悉的医疗环境里。与其在外提心吊胆,不如在家门口的公园安心散步。
清晨7点多,很多老人已经开始牵着小孩往学校、往幼儿园送了。看着小朋友活泼的身影,老人们心里都很满足。“孩子们工作忙,我不帮衬谁帮衬?”这样的牵挂比比皆是。老李照顾九十岁的老父亲,十年没出过远门;陈阿姨退掉了心心念念的欧洲行,因为女儿怀了二胎……这些看似琐碎的牵绊,其实是老人的甜蜜负担。
现在的旅游变味了,沦为了打卡完成任务。“导游举着喇叭催命似的赶人,哪是看景,分明是行军。”退休教师赵阿姨提起去年的网红打卡团就直摇头。天还没亮就被叫起来,一整天都在赶路。更让她不适的是无处不在的攀比。旅途中总有人念叨“老张家去了冰岛”“李姐女儿包了游艇”,当旅行变成炫耀的资本,静看云卷云舒反倒成了奢侈。这个世界,有人爱名山大川的壮阔,也有人恋厨房飘香的温暖。重要的是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而非随波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