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黄维在第12兵团的人事矛盾,就不得不说一个问题,黄维是如何离开第18军的?如果是升官走了,那叫“荣归旧部”;如果是罢了官走的,那也只能算是“我黄维又回来了”;如果是被别人挤走的,那说明在这个老部队,本来就有“对立面”,那也只能算是“打道回府”了。黄维,是被人挤走的,对立面肯定是有的,而且现在已经当了“大官”。

关于时任第11师师长的彭善,是如何把第18军军长黄维给挤走的?覃道善是这样说的:“陈系中黄埔学生相互之间亦有矛盾。黄维任十八军军长时,彭善任十一师师长。黄维派陈建中去十一师当团长,彭善毫不顾黄埔同学关系,借故把他撤职,双方关系弄得非常紧张。”最后,陈诚调黄维到桂林分校去教学,而让彭善当了军长,这事闹得,确实有点尴尬。

关于黄维离职之事,杨伯涛却是这样说的,1938年的时候,黄维任第18军军长,彭善任第11师师长,杨伯涛任第11师参谋处长。在南浔线作战时,第11师的一位团长是黄维的亲信,因为失职,造成阵地丢失,彭善要枪毙他,黄维要袒护他。于是,黄维告彭善无视长官、不听命令;彭善状告黄维任用私人、奖罚失据。最后,陈诚将黄维调到了军官学校桂林分校去任教育长,而彭善却接替他当了第18军的军长。

也有人反对说,不可能,因为当时彭善正在老家为其父守孝,怎么可能参与此种权力争斗呢?那个时候,代理第11师师长职务的,是副师长叶佩高。而叶佩高最大的特点是本领大、能力强,在第18军两大劣势是,此人非黄埔出身,也不是第18军的老人,但从后来他和黄维的配合来看(黄维出任第54军军长时,叶是参谋长),他不应当是反对黄维的人。

当然,还有两种合理的分析式的说法,分别是:一、黄维率领67师血战罗店、指挥第18军武汉战役时,虽勇猛但战法过于死板,缺乏灵活应变,导致部队伤亡惨重。陈诚权衡利弊后,请示军委会,将他调至军校主任岗位。二、蒋介石、陈诚认为当时军事人才短缺,黄维因有留德背景,具备扎实的军事理论,特被派往军校任教,以培养新一代军事人才。或许在陈诚心中,黄维更适合“教书育人”,而非担任前线军事主官。

笔者觉得,其实际症结应当是黄维反对彭善的贪腐(这个人的贪腐是出了名的),彭善反对黄维“书呆子”式的用兵。而陈诚既要保住第18军的战斗力,又不得罪清廉者黄维,便来了这一手。

无论黄维是如何走的,都说明一个问题,他在第18军的人“人缘”并不好,黄维最好的朋友方靖曾经这样说过黄维,这个人,不怎么懂人情世故,天天板着个脸孔,你找他办事,他给你办,但办完之后,千万别说感谢的话,那样他会生气的。等到吃饭的时候,他从来没有一句客套话,想吃饭,自己拿碗,黄维也会笑着招待你一顿便饭的。而他的人缘不怎么好,直接得罪了一个人,那就是时任第18军副军长、代理军长的杨伯涛。

据杨伯涛后来回忆说,黄维和彭善闹矛盾时,两个人便经常在电话里大喊大叫,时任第11师参谋处长的杨伯涛坐在电话机旁,呆若木鸡,怎么敢管他们之间的事儿。事后,黄维迁怒于杨伯涛,认为他就是彭善的私人,是彭善的死党,是伙同彭善告他“黑状”的家伙,从此对他心存芥蒂。

呵呵,这两个人,也就扛上了,一直到死,杨伯涛都说黄维是个“外行”,黄维骂杨伯涛、邱行湘投降了新政府,是典型的“软骨头”,写有关陈诚的文章,是恶意抹黑,根本没有一点史料价值,云云。当然,杨伯涛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他的第18军代理军长中的“代理”二字,黄维一直压着没有给他批下来,到被俘时,还是个少将代理军长,险些入功德林的资格都不够。

而黄维对此事冷笑不语,因为不是怕出乱子,他和胡琏早已把第10军中将副军长扶到第18军军长的位置上去了。甚至有人分析过,黄维、胡琏有可能让覃道善重回第18军任军长,压制住杨伯涛等人(覃道善任18副军长兼18师师长时,杨伯涛任第11师副师长),而让王岳接任第10军的军长。

好了,虽说黄维和胡琏的关系不错,和第10军军长覃道善、副军长王岳,第14军军长熊绶春的关系都不错。可还是有一个不怎么满意黄维的,他就是第14军的副军长谷炳奎,他觉得自己的资格比熊绶春老,这军长就应当由他来干,可直到熊绶春死了,黄维也没有让他代理军长职务。

当然,这是老18军内部的事,而第12兵团的另一个军,也就是第85军将领和黄维的关系,就不敢恭维了,更何况还有一个第110师的师长廖运周是个地下工作者、搞些地下工作呢。 #俗人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