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打赢了80%的战役,为何却输掉了越南战争?
战场上,美军士兵手里有 M16 自动步枪,空中有 UH-1 直升机群和 B52 轰炸机支援。这样的装备优势让美军在单次交火中,打越军就像打原始部落一样。
美军在每次交火后统计战场数据,结果显示平均每阵亡 1 名美军,就有 20 名越南士兵倒下。战斗报告里满是胜利记录,20 倍的阵亡差距本应意味着毫无悬念的胜利。
但美军却陷入了战略困境,战术胜利始终无法转化为战略成功,最终只能宣告失败,仓皇撤离。今天我们就扒一扒,美军为何会输掉这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1965 到 1968 年间,美军累计向越南投入 54 万兵力,出动 30 万架次飞机,投下各类炸弹总计 65 万吨。以美国当时的军事实力,对付这样的小国本应轻而易举,这也造就了 20 倍的阵亡差距。
可就在全世界都以为美国即将胜利时,1968 年北越与南越的越共发动了春节大攻势。他们通过柬埔寨边境的胡志明小道,向南越作战的北越军队和越共输送物资。1 月 30 日,南越上百个城市和众多军事基地几乎同时遭到袭击,就连南越首都西贡的美国大使馆也受损严重。
不过凭借装备优势,美军很快收复了丢失的城镇,北越和越共人员损失惨重,20 倍的阵亡比依然存在。但当电视台将这些画面传回美国国内,民众却不愿意了。政府一直告诉他们战争很快就会胜利,可大家看到的却是敌人打到了首都,一批批美国士兵的遗体被运回国,厌战情绪由此爆发。
从 1967 年开始,美国在国内大规模强制征兵送往越南。工人和农民的孩子被送往前线,而富家子弟往往能通过加入警卫队等方式逃避兵役。像克林顿、小布什、特朗普、拜登等人,在 1967 年征兵高峰时都正值壮年,却都没有赴越参战。
越战后期,超过 40% 的士兵是被强制入伍的,他们中很多人根本不想打仗。美军内部一份调查显示,前线士兵里只有 25% 会主动向敌人开火,而二战时期这个数据是 90%。当一支军队的士兵开始怀疑战争的意义,再好的武器也成了摆设。
1967 到 1971 年,美国多地持续爆发反战游行。大学生撕毁征兵卡,电视上播放着美军屠杀越南老百姓的画面。看到这些,美国民众不禁质问这场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除了国内反战,美国在国际上也没得到什么好处,毕竟这场战争师出无名。上世纪 50 年代起,美苏冷战持续升温,美国在朝鲜半岛未能取胜,在柏林问题上也遭遇挫折,于是想通过越南战场阻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扩张,遏制所谓的 “多米诺骨牌效应”。但这种动机缺乏正当性,在道德上毫无优势。
而北越在苏联和中国 200 亿物资的支持下,以抗侵略的正义姿态赢得了这场统一战争。再说开头提到的 20 倍阵亡比,虽然北越和越共的武器装备落后,但每阵亡一名战士,似乎就有更多农民拿起武器;每烧毁一个村庄,就有更多村庄加入抵抗,抵抗意志反而越发坚定,正应了 “倒下一个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
1973 年美军宣布全面撤离越南时,南越首都西贡尚未陷落,但战争的胜负早已注定。美国高层在五角大楼里计算着战术上的高胜率,却没能看到无数母亲送别儿子上战场时的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