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这事儿从2018年就开始闹腾,到现在2025年了,还没个完。特朗普第一次当总统的时候,就觉得中国在贸易上占了大便宜,美国吃亏了,所以他一上台就挥舞关税大棒,想逼中国让步。结果呢,美国官员后来私下里承认,特朗普当初的算盘打错了。他以为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东西多,依赖性强,加点关税中国就得先低头求饶。可没想到,中国不慌不忙地反击回来,这下美国反而丢了先手,落入被动。

贸易战的起源得从特朗普的贸易观说起。他老早就觉得美国贸易逆差太大,尤其是对中国的部分,认为是别人在“剥削”美国。2017年,他就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调查中国,依据的是美国自己的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针对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问题。

2018年3月22日,特朗普签署备忘录,宣布对6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从钢铁铝制品开始,逐步扩展到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啥的。特朗普团队内部评估,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比例不小,关税一压,中国经济肯定扛不住,会第一个过来谈条件。

但实际情况完全不一样。中国没被吓住,4月2日就公布了对等反制措施,对美国大豆、汽车、化工品加征关税。金额也对等,500亿美元。这下美国中西部农业州傻眼了,大豆出口锐减,农民的货堆在仓库卖不出去。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还嘴硬,说这是小事儿,坚持下去中国就撑不住。可中国继续有条不紊地回应,7月6日,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税,中国马上回击同等规模。8月23日,又一轮160亿美元互怼。9月24日,美国对2000亿美元中国货加10%关税,中国对600亿美元美国货加5%到10%。

特朗普的误判不光是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还忽略了全球供应链的复杂。美国企业很多零部件从中国进口,加税等于给自己涨成本。消费者买东西也贵了。报告显示,美国因贸易战损失了24.5万个就业岗位,农业出口掉得厉害。中国呢,转向巴西、阿根廷买大豆,从俄罗斯和东盟进口更多东西,内部消费也拉动起来。官员们后来承认,当中国开始反击,美国已经输了主动,因为后续每一步都得跟着对方的节奏走。

2019年,谈判一度接近协议,但5月5日特朗普突然推文,说要从10%涨到25%。中国没退缩,5月13日反制600亿美元美国货,加5%到25%。8月1日,特朗普又宣布对剩余3000亿美元中国货加10%,后来部分推迟。中国暂停买美国农产品,8月24日对750亿美元美国货加税。美国只好把税率调到15%,之前的2500亿也想从25%到30%,但最后搁置了。特朗普多次推迟关税生效时间,这等于自认压力大。

2020年1月15日,中美签了第一阶段协议,中国同意多买美国农产品、能源啥的,美国暂停部分加税,但大部分关税留着。特朗普说这是大胜利,可经济学家算账,美国贸易逆差没缩,反而大了。企业外迁到越南、印度,供应链重塑,但美国制造业没如愿复兴。特朗普2020年大选输给拜登,拜登上台后保留了多数关税,还加了技术出口管制。

特朗普2024年又赢了大选,2025年1月20日就职。第二任期,他继续强硬。2月1日,签行政令,对所有中国进口加10%新关税。中国反击,加税煤炭、液化天然气啥的,还把一些美国公司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3月3日,特朗普把关税从10%提到20%,中国对鸡肉、小麦、玉米加税,还启动反规避调查。3月26日,特朗普暗示可能降关税换TikTok出售啥的,但没成。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等关税”,对全球进口加税,但很快调整。4月9日,对除中国外国家暂缓90天,只对中国加到125%,后来更正145%。中国4月4日反击,加34%关税,对美国实体加管制。4月7日,特朗普要中国取消反制,否则加50%。中国没理,4月8日美国加到104%,中国跟上。4月9日,美国加到125%,中国加125%。4月10日,美国累计145%,中国说后续加税无意义,不予理会。

美国官员私下说,特朗普又误判了,以为中国会最早投降。结果中国反击及时有力,美国经济压力更大。股市波动,企业成本高,就业丢。全球多极化,中国加强内部循环,双循环格局稳住经济。贸易战没赢家,美国自食苦果。

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反映他对国际关系的认知偏差。他把贸易赤字全怪中国,忽略美国消费模式和美元地位。全球供应链整合,中国在中间,美国企业也赚钱。加税自伤,制造商成本升,消费者付账。研究显示,美国多付数百亿关税,转嫁给民众。中国调整策略,扩大国内市场,从其他国家进口。

贸易战升级,美国盟友不满。欧盟、加拿大加税回应,形成抵抗。美国内部,保守媒体承认输了,特朗普退让,只剩嘴硬。类似于对俄制裁,美方以为快速击垮,结果西方经济受冲击。美国对中国,自不量力,没让中国低头,反暴露软肋。

现在,全球供应链重塑,中国高质量发展,增强韧性。报告指出,美国贸易赤字没小,反而大,因为结构性问题没解决。贸易战让世界看到,美国不是无敌的。中国带头抵抗,推动经济复苏。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