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余额重返两万亿预示着什么?市场信心的刻度尺与慢牛的起跑线
十年轮回,数字重现,但市场肌理已焕然新生。
2025年8月5日,A股融资融券余额定格在20002.59亿元——这是自2015年7月以来首次重返2万亿大关。十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翻倍,居民存款从53万亿跃至162万亿,而两融余额的回归,如同老友重逢却已换了新颜:沪指仅3617点,不及当年4400点的腰线;杠杆率占流通市值比重仅2.3%,远低于2015年4.7%的峰值。这串数字背后,是市场生态的深层蜕变。
一、历史镜像:两场“2万亿”的本质分野
2015年的杠杆狂潮如同疾驰的过山车。当年5月20日两融首破2万亿时,沪指正冲向5178点巅峰,但场外配资与伞形信托的隐形杠杆将市场推入深渊。仅一个月后,两融余额触顶2.27万亿,随即引发断崖式下跌,无数投资者被迫平仓。
2025年的资金回暖却似春水缓涨。去年9月“924新政”后,两融余额从1.4万亿起步,历时近一年才突破2万亿,日均净流入约16亿元。更关键的是,当前人均负债仅116万元,较十年前的163万元下降近三成——在居民存款增长两倍的背景下,这一反差凸显杠杆克制的理性。
数据印证:两融交易额占A股成交额比例现为10.1%,远低于2015年22.3%的狂热水平。这相当于给汽车装了限速器,避免重蹈超速翻车的覆辙。
二、结构蜕变:四重进化铸造新生态
1. 标的扩容:从单行道到立交桥
2015年两融标的仅913只,集中于金融地产;如今扩容至4150只,科创板半导体、北交所专精特新、新能源ETF等多元标的如雨后春笋。资金流向揭示新偏好:近一月医药生物、人工智能、机器人板块融资净买入领先,宁德时代、药明康德等硬科技企业取代银行股成为杠杆资金新宠。
2. 成本下降:从奢侈品到普惠工具
十年前融资利率普遍超8%,如今头部券商对散户开出3%-4%的“亲民价”,成本折半如同高铁票价平民化,让杠杆不再是富豪专利。某90后投资者坦言:“4%的融资利率低于房贷,适度杠杆成了资产配置的常规选项。”
3. 行为理性:从投机盘到配置盘
监管重拳整治“绕标套现”后,两融逐步回归本源。2024年末中证协发布客户交易行为管理新规,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产业。某券商营业部经理观察到:“现在客户多用于补仓科技龙头或打新冻结资金,罕见全仓押注妖股。”
4. 安全垫增厚:水位上升而压强反降
当前A股流通市值达90万亿元,较2015年53万亿增长70%,使2万亿两融占比仅2.3%,低于历史均值2.4%。这如同小水库扩容为千岛湖,同等水量不再引发决堤风险。
三、驱动逻辑:三股活水汇成蓄水池
经济基本面的托底力
2025年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18.7%,为股市提供扎实地基。企业盈利改善传导至券商板块:14家券商中报净利润预增超100%,国联民生等中小券商甚至预增10倍。
政策环境的优化器
证监会将融资保证金比例放宽至100%,相当于降低杠杆交易门槛;标的筛选机制持续优化,使更多新兴产业股票纳入融资范围。这些举措如同拓宽河道,引导资金更顺畅流动。
资产荒下的迁徙潮
住户存款突破162万亿元,但3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25%,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1.6%。当稳健收益资产日益稀缺,沪深300股息率2.8%的股票成为资金新去处。7月A股新开户196万户同比激增71%,增量资金持续进场。
四、未来推演:慢牛中的结构性机会
行情节奏:从疾风骤雨到细雨和风
与2015年“疯牛”不同,当前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比重稳定在10%左右,未现过热迹象。中金公司分析指出:“杠杆资金平稳流入更利行情延续,类似2017年美股慢牛模式。”
赛道选择:成长股扛旗,券商股护航
■ 科技制造主线:机器人ETF单周涨9%,特斯拉、华为入局推动人形机器人量产进程;
■ 券商业绩爆发:国泰海通上半年净利预增205%,AI赋能财富管理打开估值空间;
■ 军工周期重启:“十五五”规划临近叠加阅兵催化,航母指数月涨近4%。
风险防控:杠杆的刀刃需护鞘
尽管市场更健康,但投资者仍需守住三道防线:
1. 杠杆比例不超过总资产30%,避免重蹈2015年强平覆辙;
2. 优先选择融资利率低于5%的头部券商;
3. 避开融券余额激增个股,防止多空博弈加剧波动。
结语:刻度之上的时代跨越
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不是轮回而是螺旋上升。十年前,它曾是风险的预警器;十年后,它化为信心的刻度尺。当浙江某半导体工厂主用3.8%利率融资加仓自家股票,当北京退休教师将养老金转入券商两融账户参与打新——这些微观场景拼凑出市场进化的真相:杠杆正从冲锋号变为伴奏曲,在更辽阔的经济土壤中,催生一片理性繁荣的慢牛森林。
犹记2015年营业厅里盯着涨跌屏的焦灼面孔,再看如今投资者在AI投顾平台校准杠杆比例的沉静神态,忽然懂得:数字重现处,已是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