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20亿损害后,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现瘫痪
“报应”来得太快了!我国20亿的财产被骗了,现在卫星导航系统都用不了了。
一、合作
所有的故事都得从二十多年前说起,在那时候,世界上主要做导航技术的国家就只有美国一个。基本上,美国的GPS技术独占鳌头。
结果,美国说了算,想让信号稳定就稳定,信号的弱点也全凭他们一句话,想关掉分分钟的事儿。
1993年,“银河号”事件出现了。当时,我们的货轮正在公海上正常航行,美国突然中断了GPS信号。结果,“银河号”就像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在海上漂泊了整整33天!
就是因为这件事,中国才真正明白,导航不仅仅是用来定位的工具,更像是一把关键的钥匙。今后不仅在航天和航海方面需要用到,打仗的时候更是少不了。如果到时候别人想限制我们,我们就只能被动应对了。
中国开始自主研发导航系统,决心走出自己的道路。与此同时,欧洲也在考虑搞一些大动作,觉得不能一直依赖美国的GPS,心里总是不舒服。
那时候,欧洲在科技上确实比中国领先一些,航天技术也不差,自然不想在导航上跟着美国“学步”。
欧盟各国觉得需要有自己的全球导航系统,于是就有了伽利略计划。这样一来,欧洲的安全更有保障,不再害怕受制于人,还能通过导航服务赚取收益。
建立卫星导航系统可不是件小事,需要大量的资金。单是一颗导航卫星就需要几亿欧元的投资,而整个导航网络的构建可能需要几十颗卫星。
别以为欧洲国家都特别富裕,其实很多只是表面风光。它们看起来好像有很多钱,但实际上负债累累,每个国家都欠着不少债。
欧盟只是一个联盟,并不是真正的独立国家。大家在出资时只想着自己,都想占便宜,少出点钱。结果大家互相推诿,折腾了半天也没凑齐那份钱。
当欧盟还在犹豫不决时,他们的眼光投向了中国。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庞大的人口基数让蔚来在导航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那时也很想减少对美国GPS的依赖,愿意为此投入资金。但自家的技术和经验还不够成熟,正在努力寻找突破口,寻求合作和技术支持。
简单说,像这样的市场大、资金充足,还特别希望能找人合作的对象,不正是最理想的合作伙伴吗?
2003年的时候,中国和欧盟达成了合作协议,中国也因此成为了伽利略计划中首个加入的非欧盟国家。
为了支持这个项目,中方直接投入了约2.3亿美元,按照当时的汇率计算,这笔资金相当于人民币20亿元左右。
那时候,大家就合作细节谈得非常开心。中国这边负责钱和市场,欧洲那边提供技术和经验。大家一起研发新的导航系统,技术共享,利润按比例分。
那时中国确实想和欧盟合作,也希望借这个机会学点新知识,积累宝贵的经验。将来自己搞研发时,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借鉴和启发。
一开始,欧盟显得非常热情,特意安排中国工程师参观卫星制造厂,并在会议上邀请中国代表一同站在台上。那段时期,中欧双方的媒体都报道得非常热烈,甚至将那段时间称为“中欧航天蜜月期”。
二、岔道
真遗憾,中欧这段友好时光太短暂了。主要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合作让美国感到很不高兴,心里很不舒服。
全球定位系统给全世界带来了许多好处,就连美国自己也数不清赚了多少。飞机需要导航,军舰也要依靠它定位,就连手机地图服务也要向美国支付费用,确实赚得不少。
要是伽利略系统真的建成了,再加上咱们中国这么大的市场,GPS的地位肯定要受到影响了。
让美国心里发慌的是,如果咱们中国通过合作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研发出自己的导航系统,那全球卫星导航的局面就要彻底改观了。
所以,美国就开始插手,不断说中国参加会可能会泄露技术,还总强调伽利略系统的军事用途。他们总觉得得由欧洲自己掌控,怕中国加入会会削弱欧洲的军事安全保障。
欧洲国家本来就有点小团体的思想,一些欧盟国家一开始对中国加入还持观望态度。结果美国一插手,这些本来就对中国有点反感的国家反而站出来反对了。
2005年,在王新的项目会议上,中国代表被突然请出了讨论核心技术的小组,理由是“这涉及欧盟内部的秘密”。
接着又有人提到,中国还需要增加投资,这样才能在决策过程中有更多的发言权。
这种做法让中国很是不满,本来已经出了20亿参加一个会议,没想到还得再掏钱。
更让人气愤的是,中国公开了自己的原子钟技术,大家想了解一下对方的核心参数,结果欧盟却说“技术太敏感,不能透露”,直接拒绝给我们提供数据。
双方的信任已经降到最低点,就连正常的沟通都变得很困难。中国这边有个工程师好心提醒,说卫星的设计可能需要调整一下,建议优化。结果对方只回了一句“谢谢提醒,我们有自己的方案”,这让人心头一凉。
这个意思很明确,已经把中国排除在计划之外,完全不会考虑任何建议。
2006年,欧盟明确表示,决定将伽利略计划打造为“欧盟专属项目”。非欧盟国家只能参与一些边缘的应用开发工作,而关键的研发和决策工作则完全不包括他们。
简单来说,就是之前投入的技术和资金都浪费了,就像是在饭店点了菜付了钱,结果发现只能会员享受,非会员根本吃不到,想要退款也办不到。
第三部分:结尾
中国花了20亿作为“学习费”后,反而更下定决心要自己研发。道理很简单,核心技术别人是不会轻易卖的!
因此,中国决定自己埋头苦干搞研究,所有的东西都要亲自动手做,一切都得重新开始。
起初,中国与锌原子钟技术的合作还算顺利,但后来被欧洲伙伴排除在外,合作也就中断了。当中国试图购买欧盟的铷原子钟时,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
武汉物数所的科研团队在实验室里辛勤工作了三年。
他们尝试了上百种材料,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咱们自己的铷原子钟,它的精度比伽利略的还要高出一大截呢!
伽利略的系统大概要用100万年才会差1秒,而我们现在技术已经能做到30万年才差1秒了,这可是个大进步呢!
星间链路这个技术非常重要。伽利略系统就是因为缺少了它,一旦地面站出了问题,整个网络就无法正常运行。我们很早就重视这项技术,从一开始就将其作为核心,一直都没有放松过。
说得直白点,这项技术就像让卫星彼此能“聊天”,即便地面控制站出了问题,卫星们也能自己“开会”,继续完成定位任务。
假如北斗卫星出了点小问题,旁边的卫星就能马上顶上,保证系统正常运行,连电子干扰都挡不住。美国都竖大拇指,说北斗的抗干扰能力比GPS更强!
2012年12月27日,北斗二号系统正式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直接成为国际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
2020年,北斗系统完成了全球组网,定位精确度达到了厘米级别。这样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可能也只有中国能做到了——就连给故宫修屋顶的师傅,都能靠着北斗导航,把瓦片摆得整整齐齐,一点不歪。
现在用手机导航,大部分都靠北斗信号,就连东南亚的渔民也特别喜欢它。
说到伽利略系统,时不时就会有点小问题冒出来。
中国撤资后,欧盟内部又开始闹起了纠纷。德国那边大声说:“我投的钱最多,这事得按我说的办!”法国一听就不乐意了,直接回呛:“卫星发射基地在我这里,这事必须得我说了算!”意大利一听,赶紧插话:“地面站建在我这,运营费用我也不能多掏!”
因为钱的问题,几个国家吵了好几年,直到2014年才把两颗卫星送上了天。
没想到火箭出了点问题,结果卫星没有按计划进入预定轨道。
虽然还能勉强使用,但定位的准确性从原来的1米变成了几十米。这样的误差,在民用领域还能接受,但在军事领域就成大问题了!
2017年,伽利略系统的18颗卫星里,有9颗的原子钟突然停摆了。一旦这些钟出现问题,卫星就无法确定准确的时间,导致发出的定位信号也不准了。这下子,所有依赖伽利略导航系统的用户都忍不住抱怨连连了。
最让人头疼的是在2019年的夏天,伽利略系统突然“打盹”了。当时,26颗卫星一下子全跟地面失去了联系,导致欧洲的导航软件全都出故障了!
几架德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准备降落时,突然失去了导航信号,只能依靠塔台工作人员的肉眼指挥,险些发生事故。
这次伽利略系统出了点状况,结果一停就是五天。欧洲航天局那边急得不得了,把工程师们分成三拨轮流加班抢修。最后才发现,原来是意大利富齐诺地面站的一个精密计时器出了毛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