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石油,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中东那片荒漠里的黑色宝藏,或者是美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如今啊,中国已经悄然变成全球石油产业里头不可忽视的角色,连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这些老牌能源大国都对这变化感到有点意外。

过去的中国,石油产量那叫一个少,连日常工业的用油都搞不定。

没想到吧,短短几十年,中国不仅搞定了自己用油的问题,还在深海采油、新能源转型这块走在了全球的前头。

到底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仔细说说这背后的那些事儿。

1939年,玉门油田正式投入运营,成为我国首个天然石油基地。在抗战的那段日子里,玉门油田累计开采出了52万吨原油,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到1959年,玉门油田的产量已经占到全国的一半多,发展成为一个集勘探、炼油和科研于一身的综合性基地。

不过,玉门的资源毕竟不多,很快就跟不上国家发展的节奏了。

就在这个时候,毛主席一发命令,解放军第57师改行成了石油工程第一师,携带设备和技术支援石油的建设工作。

这个队伍弥补了当时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缺口,为之后的油田开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0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彻底打破了中国的石油格局,全国各地的工人纷纷响应号召,携带简陋的装备赶到黑龙江,在零下十几度的荒野中奋力拼搏。

仅仅三年时间,大庆油田的产量就攀升到648万吨,周总理在全国人大上宣布中国基本实现了石油自给,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喜悦当中。

接着,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接连投产,到1965年,我国的石油自给率升到97.6%,差不多完全不靠进口了。

这个消息在那会儿的国际舞台上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西方媒体纷纷感叹中国的“石油奇迹”真是令人惊叹。

炼油行业的进展也同样意义重大,到了1959年,四大类油品的产量仅有234.9万吨,自给水平才40.6%。

不过到了1965年,新增的13套炼油设备使产量飙升到617万吨,品类达到了494种,技术差距明显缩小。

这说明中国不仅能开采石油,还具备高效加工的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各种不同的需求。

到了21世纪,中国在石油技术方面的突破让人眼前一亮。

到了2024年,我国油气产量总和已经超过了4亿吨的关卡,具体来说,原油达到了2.13亿吨,天然气则达到了2464亿立方米,长庆油田的产油气累计已经突破了10亿吨。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超深层开发和页岩油气技术逐渐走向成熟的体现。

中国石化在塔里木盆地找到了十亿吨级的超深层油气田,而胜利济阳的页岩油示范区也成功实现了高效开采。

从2011年几乎没有产量,到2024年突破600万吨,增长超过30%,这也说明中国在非常规油气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在深海勘探这块儿,中国海油在南海找到了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的千亿方大气田——陵水36-1,还突破了3000米深水作业的技术难关,钻井的水深达到2600米。

渤海油田每日原油产量突破10万吨,刷新了历史纪录。这些成绩使得中国在深海油气开发方面稳居世界领先地位。

更让人振奋的是,可燃冰实现了商业化突破。南海的可燃冰储量高达800亿吨油当量,足够满足人类3000年的能源需求。

2024年,中国石油在神狐海域连续产气达30天,日产量达1.6万立方米,成本降到每立方米5元左右,接近普通页岩气的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储量上有优势,还开始走向实际开发利用,为未来能源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石油战略早就超出了国内范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搞起了长久合作,中亚油气管道累计输气量已经超过4000亿立方米啦。

亚洲能源合作平台帮忙成员国加强能源管理方面的合作,中国在国际能源事务中的发言权也越来越重了。

到2024年5月,沙特宣布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同时还与中国签署了500亿美元的金融合作协议。

俄罗斯和海合会国家纷纷跟进,人民币在全球能源交易中的比重明显上升,这一变化冲击了美元在石油买卖中的霸主地位,被称作“石油美元体系的裂缝”。

三大油企在海外的布局也挺抢眼,中海油已经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海外油气运营商,海外权益的产量超过了1.4亿吨。

中国已经和44个国家签了石油进口协议,打造了一个多元供应渠道,范围从非洲到拉美,再到东南亚和中亚,中国的石油合作格局也愈发壮大。

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的起伏,中国打造了一套完整的战略储备体系,原油储量达到8500万吨,基本能满足40天的用油需求;在2020年低价时节,购进了200万桶原油,储备能力也随之提升到90天左右。

制定了一个油价“上限”130美元桶和“下限”40美元桶的机制,用来减缓市场的剧烈波动。

运输渠道多样化也是个要点,中缅油气管道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瓜达尔港和克拉运河的修建,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减少对它的依赖。

到2024年,海洋油气的产量突破8500万吨,稳稳地撑起了原油的稳定供应。这些安排让中国在能源运输方面变得更加自主可控,少了点依赖,更加倾力掌控。

针对美国在南海的挑衅动作,中国加快了南海资源的开发,现在已经探明了52.2亿吨的石油资源,同时也在迅速推进16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开采和800亿吨的可燃冰利用。

在2024年霍尔木兹海峡危机中,中国采取了多样化的策略来分散供应压力,展现出强劲的应变实力。

中国的石油行业正在朝着绿色低碳方向迈进,国家石油公司在大连建立了海上风电基地,“海油观澜号”每年能够发电2200万千瓦时,帮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2023年,新能源的开发水平达到了1150万吨标煤每年,光伏装机容量相比去年增长了102%。

技术革新成为转型最主要的推动力,中国石化研发出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和高温高压测井设备,成功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局面。

到2024年,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专利数已经突破了几万个,涌现出比如万米特深井、页岩油提产等核心技术。这些新技术不仅让传统能源的开采变得更高效,还为新能源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国际能源管理中,中国提出的亚洲能源合作平台积极推动成员国的绿色转型,携手沙特、俄罗斯共建氢能产业链,还牵头制定了《制氢加氢一体战技术指南》。

在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论坛上,中国提出了“油气+新能源”多种能源互补的方案,得到了IEA的高度认可。

从贫油国变成领跑者,中国石油行业的崛起,既是奋斗的过程,也是创新的历程。美国毫无预料,德法俄三国也没想到,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逆转。

这其中,凝聚着无数石油工人的辛勤付出,也有科研人员昼夜奋战的身影,更体现了国家战略的长远布局。

今后,中国石油行业会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为全球能源转型出点子、出主意,展现中国的智慧和担当。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没有资源,也要自己创造资源;没有条件,也要自己争取条件。”这,就是中国石油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