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超还有一块遮羞布,那它已被一个32岁的巴西人,罗德里戈,毫不留情地撕成了碎片。第28轮保级关键战,梅州客家0比1败走,留下的不是一场普通的输球记录,而是一面明晃晃的镜子,照出了中国足球如今的尴尬。

比赛数据一目了然——梅州客家的控球率低到让人心疼,进攻端几乎哑火,射门次数屈指可数,点球机会亲手送走。球迷的叹息在网络上一阵高过一阵:“连最基础的传球都能失误,除了绝望还能剩下什么?”这样的言论并非无的放矢,一场关键战役,全部希望被交给了归化风潮下的巴西前锋罗德里戈,连救世主的身份都没能交给自家培养的球员,这一幕讽刺得恰到好处——自己的足球,要靠“外援”来拯救。

罗德里戈所带来的焦点,不仅在于他场上的表现,更因梅州客家急于推进他的归化手续。据说,他已经满足国际足联规定的居住时间和身份条件,归化进程只差临门一脚。不管俱乐部是留在中超,还是跌入中甲,“归化方案”都不会暂停,仿佛降级只是赛制,更改不了公司远期规划,至于本土球员的成长和担当,反倒成了附属角色。

这样的归化行为,在中国足球不安全吗?前有艾克森、阿兰、洛国富等“成功案例”——引入外籍球员,妄图走国家队捷径,想一举拉近与世界杯的距离。可惜这条路,走到头是个死结。曾一度带来的场面上的“提升”,很快被现实教育:国家队整体实力没多大改观,足球梦想仍然搁浅在口号与媒体宣传之间。结果留下的,是“血统论”的争执,青训体系的窒息,还有越来越大的“归属感”话题。

罗德里戈本人倒是非常“融入”。去年采访时,他就表达过:“中国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希望能代表中国队出战。”这话听着温情,但在真正的足球体系里,却激起越来越多的质疑——归化球员到底能代表谁?他们是中国足球的救星,还是另一种硬伤的遮羞布?

归化球员的到来,像一道速食菜单,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只是在转移注意力。当本土球员在关键比赛中进攻乏力,组织混乱,连门前把握机会都失手,归化变成了唯一的“希望”。说得极端点,就是本地球员缺乏责任感,也缺乏能力,足球人才培养的根系已经烂掉,只能依靠外来的肥料死撑。

这场“保级大战”,梅州客家早早被对手高位压制,阵型失序,中场失控,罗德里戈孤零零地在前面跑,常常一人面对两名后卫,触球次数稀少。进攻端形同虚设,全队只能在前场盲目传中,却没几次能找到包抄球员。反观对手,控球稳定,打得有条不紊,这和梅州客家形成了强烈对比。

赛后新闻发布会,主教练面对归化罗德里戈的问题,套话无数:“俱乐部为了长期发展考虑,流程还在推进。”长远发展?听起来像句口号,实际上只能靠归化来“续命”,带不动本土球员成长。即使降级,也要咬牙归化外援。就算不是为保级,就是为了“面子工程”,给外界一个有冲劲的假象。

归化不是问题,归化本身是一种全球化的体现。问题在于,把归化当成唯一救命稻草,就等于承认:本土足球的土壤已经干涸,再不靠外援灌溉,连表面的绿意也掩盖不住焦黄。但足球终究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精神和文化缩影,归化能暂时弥补窟窿,却改变不了中国足球的本质贫瘠。

如今的中超,是一场被罗德里戈式“遮羞布”扯下的现实剧。球迷渐渐明白,想靠归化踢进世界杯,已经是镜中花水中月;而足球场上的本土球员,则在越来越多的“外援救世主”下,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背景板。忽略培养、推卸责任、依赖进口,这三板斧已经把中国足球的自尊连根拔起,剩下的,只是一次次被现实嘲弄的无力感。

梅州客家的“归化故事”,不是个例,而是整个中国足球的缩影。当归化成为遮羞布,谁还记得初心?“中国足球”,这四个字,已经需要全新的定义。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