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开启解除境内巴勒斯坦各派武装行动
近期,黎巴嫩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在中东地区引发了广泛关注。其宣布已开始解除境内巴勒斯坦各派的武器,这一举动不仅对黎巴嫩国内局势有着深远影响,也为巴以冲突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增添了新的变数。
早在5月21日,黎巴嫩总统约瑟夫·奥恩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马哈茂德·阿巴斯会晤时,就达成了“仅黎巴嫩国家应拥有武装力量”的协议 ,为此次解除武装行动埋下伏笔。8月,在美国驻土耳其大使兼叙利亚问题特别代表托马斯·巴拉克、美国中东问题副特别总统代表摩根·奥特加斯以及美国驻黎巴嫩大使丽莎·A·约翰逊与黎巴嫩总理纳瓦夫·萨拉姆举行会晤后,解除巴勒斯坦派别武装的行动于周四在贝鲁特的布尔贾尔贾内赫难民营正式启动。
对于此次行动,各方反应不一。从巴勒斯坦派别来看,法塔赫表现出了一定的配合姿态。巴勒斯坦法塔赫高级指挥官苏比·阿布·阿拉布表示,立即移交的武器是其手下在营地内收缴的“非法武器” 。但这也引发了一些疑问,这些所谓“非法武器”的具体定义和来源并没有被清晰说明,而且法塔赫自身武装人员的武器是否会全面解除,也有待观察。而哈马斯则对此事持保留态度,撇清与被收缴武器的关系,称那都是“私人武器”,与主流流派没关系 ,这显示出巴勒斯坦各派在对待解除武装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
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美国在背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美国长期以来希望将所有武器置于黎巴嫩武装部队(LAF)的管辖之下,并削弱那些对以色列构成直接威胁的组织 。真主党作为伊朗支持的、对以色列态度强硬的组织,一直是美国的眼中钉。此次黎巴嫩政府对巴勒斯坦各派解除武装,可视为美国推动黎巴嫩局势朝着其期望方向发展的一步,后续很可能将矛头指向真主党,这也是黎巴嫩与以色列去年11月签署停火协议的潜在条件之一。尽管以色列此后在黎巴嫩南部持续进行违反协议的空袭,但黎巴嫩政府的“缴械”行动,仍可看作是对国际承诺的一种回应。
在黎巴嫩国内,这一行动同样面临诸多挑战。自1948年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建国时的“种族清洗”运动中被迫流离失所,在黎巴嫩境内建立难民营以来,这些营地的内部事务大多超出了黎巴嫩司法管辖范围 。营地长期处于武器泛滥、管理复杂的状态,黎巴嫩政府一直难以有效管控。如今要解除巴勒斯坦各派武装,如何协调与这些长期自治的难民营之间的关系,如何保障难民营后续的安全与稳定,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真主党对政府此举表示谴责,称总理纳瓦夫·萨拉姆违背承诺,剥夺了黎巴嫩“抵抗以色列的武器”,并誓言不予理会,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缴械” 。真主党在黎巴嫩国内有着深厚的势力和广泛的支持,其反对态度可能会加剧国内政治矛盾。
从国际社会来看,这一事件也引发了高度关注。中东地区本就局势紧张,巴以冲突持续不断,黎巴嫩作为周边重要国家,其内部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影响地区的力量平衡。国际社会一方面希望看到黎巴嫩国内局势稳定,减少武装冲突;另一方面,也担忧此次解除武装行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新的动荡,导致人道主义危机加剧,使巴以冲突进一步复杂化。
黎巴嫩政府解除境内巴勒斯坦各派武器的行动,是一个充满挑战与不确定性的过程。它不仅考验着黎巴嫩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协调各方关系的智慧,也将对巴以冲突以及中东地区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国际社会正密切关注着后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