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借鉴了历史资料,同时夹带了自己的看法,文章的最后也列出了相关的文献出处。

到明宗李嗣源即位时,汴州的军阀朱守殷爆发叛乱,明宗下令石敬瑭去攻城平定。那会儿,郭威正跟在石敬瑭身边,攻城作战中,他的表现特别英勇,石敬瑭很快就注意到了郭威,并把他提拔了起来。

石敬瑭建立后晋之后,后来经历了好几次北伐,基本上都是出帝在位时搞的。在这些北伐行动中,郭威凭借出色的战斗表现,引起了刘知远的注意。刘知远于是从朝廷那里把郭威给调了过来。

刘知远创立后汉的时候,郭威一直是他的亲信将领,参加了许多重要的战役,甚至被认为在后汉版图的基础建设中贡献不少,所以也算是开国的功臣之一。

从当个普通士兵到如今成了开国的名将,郭威在这一路走来,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也增长了很多政治见识,还拓宽了自己的眼界。特别是他不仅会打仗,文化课也没落下。所以说,郭威在乱世的磨练中,早已变成了一个文武兼备的人。

刘知远还能看到人才的价值,懂得要重用,早在他在位的时候,郭威就已经担任枢密副使兼检校司徒了。到了刘承祐那一阵子,郭威的官职更上了一层楼,从副职晋升成正式的枢密使,掌握了全国的兵权,地位相当稳固。

除了不相信杜重威之外,刘知远比较信任那些留在身边的顾命大臣,不过刘承祐就不一样了。年纪轻轻的小皇帝,又生活在一个武人频繁变节的时代,他和苏逢吉、王章、杨邠这些文官关系还算不错,但对掌握兵权的郭威可是打心底不信任。在三镇反叛的时候,刘承祐愿意用一堆中层将领,也不愿意用郭威,主要担心郭威再赢一场,他的功劳太大,威望压过自己,对自己有威胁。

现在不动手也不行了,李守贞霸据河中,调动三镇,朝廷的军队进展迟缓,一拖再拖,情况只会越闹越糟。

后汉本来就走得不太顺,刘知远有实力帮儿子留下一片稳定的江山,可惜他没来得及为儿子打好基础,就早早地撒手人寰了,所以后汉在财政和民生方面都显得非常薄弱。像苏逢吉这类官员,又特别擅长盘剥,祸害百姓,为自己谋点私利。要维持那几支庞大的远征军队,得用掉不少粮草、物资和民力,而后汉目前的经济基础还不足以和李守贞持续对峙,就只能火速决战,不能拖得太久。

一个经济状况不太稳的政权,兵力通常也不强悍,可说中央政府此时就特别脆弱,虽说主力大军在不断出击,但实际上更像是被区区李守贞给牵制在河中,根本难以形成有效的攻势。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节度使、藩镇一看朝廷的软弱无力,战斗力也跟不上,就会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他们万一选择响应李守贞,或者学着他自己搞事,后果可就不得了了。

再说了,后汉毕竟还不是个完全统一的政权,别忘了身边还有契丹人在那儿虎视眈眈、居高临下地盯着呢。

说起来,后汉的军队出师不顺,挺让人觉得有点奇怪的。毕竟,指挥官也不能全都是新手,也算是有几位比较有名的将领,整体素质也还不错,兵力上面也比李守贞强不少。可偏偏局势就是不顺利,搞得人挺纳闷的。

这事儿啊,主要还得怪开封城里的刘承祐,他虽然积极去讨伐李守贞,但皇上可就怕武将变节,心里打鼓,派出去那么多军队,却连个总指挥都没敢设。这一来呀,咱们派出去的兵力虽然不少,可结果就是各自为阵,自己打自己的,成了个混乱局面。

在古时候的战场上,最缺少但又至关重要的就是统一的军事调度。因为那会儿没有无线电啥的,部队作战全靠传令兵、旗帜、锣鼓、号角和烽火这些方式传递命令。这些手段虽然还能用,但速度挺慢,还得看天气,比如下雨、刮风、沙尘暴或者恶劣天气一来,这些传递消息的办法就不那么灵光了。

虽然过程不容易,但打仗很大程度上仰仗这些手段。在这样的通信条件下,一支军队就像个身体,各个部队像四肢,而指挥官则是大脑。这个“大脑”能不能指挥得当,决定了部队能不能顺利行走、跑动,能不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都靠他来掌控。

要是没有这个最高指挥,情况就麻烦了,举个例子吧,比如ABCD四支队伍,往往会出现自己打自己的局面。A部队拼命猛攻,想让B部队帮忙,可B部队正好在休整呢;C部队在引诱敌人深入,打算让D部队来掩护,却根本不知道C部队的打算,早就撤退了。

没有一个顶头指挥的军队,里面的将领们往往爱争功推责,故意藏着实力。遇到困难或者危险的时候,无人敢冲上去,可一旦有好处,就一窝蜂似的往前冲,抢着出风头。这也是李守贞能长时间保持不败的原因,因为后汉军的兵力太散了,彼此之间也不搭把手。李守贞一一击败他们,简直轻而易举。

后汉军当时的状态,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指挥核心,大规模的队伍虽然不少,但都散开,各自为营,配合不上。白文珂在同州,常思在潼关,赵晖则跑到了咸阳,大家都在观望形势,互相偷瞄,军队倒是天天训练,可碍于没有统筹,根本不敢对河中发动实质性的打击。有个还算积极的郭从义,身边还有一位京师派来的监军王峻,但这个王峻,处处跟郭从义作对,让他没法专心应付李守贞。郭从义底下一员猛将叫尚洪,他带着兵深入河中,发现战机就请求支援,可此时郭从义还在营里跟王峻吵用兵理念的事,没想着立即应战,结果尚洪被敌军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了。

黄河水夹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河中城墙下哗哗地旋转着,发出阵阵低吟。

站在城墙上往远处望去,那一片密密麻麻的营帐,好像灰白色的蘑菇,沿着河滩一直铺到了远处的丘陵。

虽然看上去像严严实实的包围网,可实际上却满是裂缝。

就像这个新王朝的际遇,外表威严,可背后早已被各种制度上的漏洞逐渐蚕食。

刘承祐可不是那种傻头傻脑的人,他其实并不想让郭威去立功,但他更不想让父亲的事业在自己手里就此断了。到了最后,皇帝还是让郭威担任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让他负责指挥前线的后汉军。

一到战场,郭威倒没有急着出兵,而是走了一圈,弄清楚了情况之后才做打算。

三镇的叛乱,从局势上看,赵思绾和王景崇不过是凑个热闹,真正关键的还是这个李守贞,只要搞定了李守贞,赵王两人也就不值一提了。

从地理位置来看,李守贞的河中(镇)最难攻破;而赵思绾的长安,历经战火后变成了一片废墟;至于王景崇的凤翔,地势平坦,攻下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郭威真是个读过书的名将,他的想法跟普通人不一样,他敏锐地察觉到,虽然攻打长安和凤翔挺容易,但没啥大用;相反,河中才是真正的要害。河中距离潼关和陕州太近,如果自己带兵攻打长安或凤翔,李守贞很可能不会来救,反而会果断放弃这些地方,趁机渡过黄河,从河中绕到自己身后。

要是李守贞绕到自己屁股后头,后汉军的粮道和退路就都被他堵死了,这事儿郭威可受不了。

那会儿,后汉军里有个叫扈彦珂的将领,他也提出要先攻河中,二人一拍即合,郭威立刻决断,迅速集结主力,打算先把河中攻下来。

古话说得好:“攻其坚则瑕者崩溃,攻其主则从者溃散。” 宁愿去攻坚固的城池以掌控整体局势,也别轻易迁移到别处,留下后患,实在是不智的选择。

只要打败了强敌,那些弱小的就会自然崩溃,郭威对此理解得很透彻,后来也被许多人认可。到了明朝朱元璋建立江山时,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他也是优先出手攻打后者。

在攻城这个事上,郭威偏爱攻打那些难度高的城池,因为一旦攻下,就能掌控整个局势;他绝不会去攻那些容易拿下的地方,因为攻占这些容易攻克的目标时,很容易露出漏洞。

普通的武夫哪里会考虑得这么周到呢?这才是名将和一般武将的差别所在!

你瞧,这名将成了名将,原因可不是随便咋回事。别人或许不太清楚,但郭威肯定是靠读书学出来的,毕竟知识这东西才是真本事。

后来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

郭从义要去攻长安,赵晖则负责攻凤翔。郭威考虑得挺周到,他提醒赵晖别把兵合在一块儿,而是分开行动,一部分攻凤翔,另一部分还留守大散关,这样能防备后蜀的突然袭击。

郭威亲自带领主力军队从陕州出发,白文珂从同州起行,常思则从潼关出发,三路齐头并进,打算一块儿攻占河中。

在郭威的带领下,局势很快转好了,白文珂攻占了河中的重要据点蒲津关,常思和郭威也在河中的中枢城市蒲州顺利会和,郭威在蒲州城南修筑工事,常思则在城西建设防御,此外,后汉军还占领了蒲津关,李守贞的行动空间迅速被缩小,形势变得越来越被动。

按理说,这样一包围,应该趁着士气正旺,一鼓作气,用力攻城,把李守贞一口气拿下可就顺理成章了。

奇怪得很,自打郭威一番调度、一番布置,日夜不停地带兵赶路,终于突破了河中的防线,直接来到蒲州,但他的动作似乎慢了下来。他不让士兵们主动出击,而是专注于修建工事,搭营造寨,点火做饭,节奏一下子就放慢了。

郭威也没交代原因,当然没人敢去追问。作为五代时期为数不多还能活到今天、走到这种地位的将领,大家都知道,郭威心里肯定清楚得很。

打仗难免有伤亡,自己的兵士难免会牺牲,上天讲究仁慈,他郭威也不是没有怜悯之心。毕竟大家都是爹娘养大的,同一家人,能少一条命,就少一条命。

何况在郭威眼里,李守贞早就成了瓮中之鳖,必死无疑,打不打,攻不攻,对他来说,已经没啥意义了。

这么好的天儿,从今往后,鲁公(李守贞的爵位)都再也见不到了。

参考资料: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

《宋史·卷二百五十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

季煜航. 中晚唐以及五代时期宣武镇的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2025

彭志. 陷入动荡 五代时期的黄河文明. 黄河. 黄土. 黄种人, 2024

孟庆鑫. 后周太祖郭威设立的辅政体制与其带来的影响. 兰台世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