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起今年最火的地区,莫过于中国香港,其中又属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学最为火热。

而要说香港大学招生最重要的共性,那一定是「顶级学霸」:靠高考路径进入香港大学的分数特别高,不少都是「状元」,国际课程的分数要求也趋近满分。

这也导致港大的学术氛围异常「卷」。

那么,到底在香港大学求学的孩子,经历了什么呢?

今天,我们请来了在港大最负盛名的商学院读大三的Rosie来聊聊。她发现学校的高压让不少人喘不过气来,也是曾以为踏上人生巅峰的学霸们,面临的自我校准——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挺幸运的,但来到香港大学之后,这份「幸运」仿佛被附上了一层厚厚的滤镜。

■Rosie就读的港大商学院在全球排名第三,亚洲第一,以下以第一人称叙述。

01

体制内普娃,转轨逆袭Top1商学院

从初中到高中,我都在上海尚德实验学校就读。起初在国内部读了两年,八年级时转到了国际部学习IB课程,一直到十二年级毕业。

转轨国际部的想法,是因为我在体制内成绩不算拔尖。全校500多人,我大概是在50-100名徘徊。如果继续走中考、高考的传统路径,可能最终只能进入一所普通一本。

正好我爸爸很多朋友的孩子都在国际学校读书,大家交流后觉得,不如换个赛道试试,也许国际课程更适合我,能让我冲击更好的大学。

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确实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如果没有选择国际部,我恐怕很难有机会进入香港大学。

更重要的是,体制外的学习让我获得了全面的成长。

在国内部时,日常就是不停地刷题、做作业、应付考试,期末成绩也只看分数和排名。而国际部完全不同:考试只是评估的一部分,更看重Project、Presentation、小组合作、社团活动等综合表现。

这种模式考察的是综合素质,而非单一的分数。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演讲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的自信心。

资源和机会也变得更多,像是升旗仪式演讲这类活动,在体制内往往是老师直接指定成绩最好的同学,但在国际部,人人都有机会,只要报名就能公平竞争。

当然,体制外的学业压力同样不小,并不是转了赛道就能「放飞自我」,尤其是进入十年级学习IB课程后,压力真的骤增。

大家懂这种感觉么,九年级还主修语数英,期末顶多加个历史和地理,但到了十年级,一下子要把10门课程全都学一遍,以便在十一年级筛选出最适合自己的6门科目。

除了IB课程外,还要同步准备托福、SAT等标化考试,像是project和essay的难度也会加大,质量要求也变更高,压力还是蛮大的。

因为我是住宿生,每天晚自习是从6点上到10点,回宿舍洗漱完大概11点,之后整个宿舍就开始挑灯夜战赶作业,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而学校又要求6点起床,算下来那时候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记得高二临近期中考试的时候,我一边要备考6门课,一边要筹备模拟联合国和商赛,同时报名了一场托福考试,周末还得补习。

因为上海考位超难抢,我只能报苏州的。那一个月,光是上海-苏州就往返了两次,更崩溃的是,还撞上了一篇论文的deadline....

这也能看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一大区别,就是体制内是一条主线刷题到底,但体制外,经常是多线并行。

不过好在,我也算练就了多任务并行的能力,并且很快发现了自己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

申请那年,刚好赶上疫情,IB大考取消了,所以我是靠着预估分42分和强项internal assessment,以及提交了模拟联合国、商赛等活动经历,顺利拿到了港大的offer。

其实,我当时在港大和多伦多大学之间有过纠结。多大给我的是量化金融与统计学的五年制双学位录取,考虑到未来计划回内地发展,我最终选择了港大商学院。

这里想特别提一下:很多人认为冲击名校必须要有超高的IB分数,甚至要满分,其实未必。

虽然我最终的IB分数是41分,但港大当时给我的录取要求仅仅是36分,远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卷」,所以真的不用太过焦虑分数。

总之,回顾转轨和升学这段经历,感觉自己还是挺幸运的。

02

40%的挂科率,身边有人抑郁退学

但来到港大后,我感觉那份「幸运」突然就消失了。

港大汇聚了太多顶尖学霸,我同专业的三个朋友中,有两个是黑龙江省前50名,听说当年黑龙江省有22万人参加高考,还有一个是泉州市前20名。他们都是从千军万马的高考中「厮杀」出来的,不仅聪明,还很自律、能吃苦。

在这里,所有人都在为高分拼命。然而,港大有一个「残酷」的规则:拿A的人数严格控制在10%以内,而且商科很火爆,还有不少其他院系学生试图转入,因此竞争异常激烈。

别看港大拿A「难于登天」,但挂科却「易如反掌」。

我们专业会设置一些非常难的课程,像是有门课的挂科率高达40%,相当于近一半人都会fail掉这门课程,真的超级崩溃。

港大的教授非常严格,也很实事求是,比如我们大一必修的经济课,第一名考了90分,那就是90分,第二名70分就是70分,分数是多少就是多少。老师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成绩正态分布”而调整分数,有时甚至感觉在「压分」。

港大绩点满分是4.3,但据说商学院的平均绩点大概只有2.8、2.9。

一旦挂科,后果非常严重:不仅会重创GPA,更会对未来的申研和实习产生巨大负面影响,这种压力真的让人喘不过气。

我自己也经历了艰难的适应期。作为IB体系升上来的学生,我更习惯写分析报告和做展示。突然面对高强度的计算题海战术,一度手忙脚乱,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刷题学习,但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巨大的学习压力下,我身边有朋友选择了转学,还有一位朋友因此得了抑郁症,不得不退学。

当时的我也深受打击,觉得自己太过于普通,之前在体制内的那种挫败感似乎又回来了。

所以说,香港大学真像一座「围城」。我们满怀憧憬地入城,却在短时间内被这座城的严苛规则所冲击,甚至萌生了逃离的念头。

■晚睡是每个人的日常

03

当我开始跳出内卷漩涡

但好在,我遇到了一群超棒的队友。

我们专业的中国学生不算多,大家每天一起上课、泡图书馆、吃饭吐槽,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小圈子。圈子里还有几位「大神」——实力顶尖,为人却超友善,经常私下给我们补课,传授高效解题的技巧,教我们如何做得又快又准。

每次我都忍不住感慨他们真的超级聪明,尤其擅长技术工具,会搭建Excel或Python模型,我们只需填入数据,就能快速得到答案。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那些难度很高的课程我都陆续通过了,然后一直顺利读到现在。

平时周末,我们也会约着一起出去玩。港大(HKU)又名「Holiday King University」,假期确实不少,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放松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我心态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不再把自我价值只定位在学术成绩上。

从「内卷」的漩涡中挣脱出来,我开始充分利用港大提供的平台优势。

港大很重视「实用性」,学校邮箱里总是塞满了各种顶尖公司的实习机会和高含金量的商赛通知,于是,我重拾了高中时的爱好——打商赛。

当时专业课的时候,认识了几位同在IB体系下的朋友,我们之前一块组队过Group Project,配合得很好,他们顺势邀请我组队参加商赛。

那场商赛规模庞大,有6000多支队伍、12000多人参与,得益于我们已有的默契,加上一位辅导竞赛非常出名的导师相助,我们很幸运地晋级香港前八强,随后夺得冠军,并代表香港参加北亚总决赛,再次捧回冠军奖杯!

这些荣誉,让我真切地重拾了自信和对生活的掌控感。现在,我还成为了香港总商会的会员。

除了商赛,我也重新投入了模拟联合国的活动,并当选为HKU模联的秘书长。

而且,我们学校提供很多交换机会,覆盖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

这个学期结束前,我还申请了交换生资格,去韩国高丽大学商学院交流,算是「围城」生活里透进来的一道光,可以去体验不同的学术氛围,还能换掉港大一些比较难的课程,也顺便旅旅游,追追星。

■高丽大学也是韩国顶尖学校「SKY」之一

整体而言,我的状态正在慢慢向好。

更欣慰的是,得知之前选择转学或退学的朋友们也都在积极自救——有人重新申请去了纽约大学,也有人转去了加州大学。大家都在努力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这让我更加确信:国际教育是条越走越宽的路,但关键在于要找到与自己匹配的方向。

诚然,香港因其地理位置、文化兼容性和费用等优势备受青睐,但我认为,选择之前务必想清楚是否真正适合自己,否则,可能会走得很辛苦。

现在的我依旧身处「围城」之中,它确实没有想象中那般金光闪闪,但在这里,我却更清晰地看见了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