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被称为全球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冲突,是20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场巨大灾难,同时也是工业时代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这场战争的历史进行了大量探讨,但多数关注美国、苏联、英国等主要国家的战略互动,似乎较少注意到战争中各国临时政权所发挥的作用。

战争开始阶段,甚至在开战之前,轴心势力已占领了许多地方,因此当冲突全面展开时,像卢森堡、比利时、南斯拉夫、菲律宾、韩国等地区都成立了临时政权,其中以戴高乐主导的自由法国最为知名。除了这个例子,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对战前欧洲格局有较大影响的国家,也在临时状态下向盟军提供了军事援助,并开始审视这场战争,思考如何构建战后更稳定的国家结构,“波捷联邦”构想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发生在欧洲,导致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沙俄相继瓦解,从而在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涌现出一批新的民族国家。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强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实现自治管理,这避免了东欧出现新霸权的可能,但也为纳粹势力向东扩张清除了部分阻碍。更关键的是,这些新兴国家之间经常因边界划分而产生摩擦,这为周边大国介入提供了空间。

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是一战结束后建立的国家,但从一开始,两国在内政和外交领域就存在诸多分歧。双方在切欣地区的归属上冲突激烈,并在1919年引发武装对抗,最终在协约国调解下调整了边界线。然而,这次调整对捷克斯洛伐克更有利,引起波兰方面的强烈反对,此后二三十年两国关系持续紧张。除了土地争议,一战后波兰的萨纳奇派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权威政府,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共和制度持有敌对态度。为此,波兰拒绝了慕尼黑危机时苏军通过其领土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提议,甚至与德国合作施压捷克斯洛伐克,导致其被迫让出切欣部分区域。更进一步,1939年3月希特勒违反英法德意四国协议,公开分割捷克斯洛伐克后,波兰不仅很快承认了斯洛伐克傀儡政权,还强制关闭了捷方在华沙的公使馆,完全切断了两国正式外交联系。

波兰关闭捷克斯洛伐克驻波使馆的时间是1939年7月1日,仅两个月后,即9月1日,波兰就遭受德军快速进攻,迅速失去领土。此时,负责波兰临时政府事务的是总理西科尔斯基,这位一战前就主张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和睦的政治人物。在伦敦与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总统贝奈斯会晤时,西科尔斯基严厉指责了波兰前外交官贝克的一系列不当举措,并表示波兰愿承担两国关系恶化的责任。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两国开启了“波捷联邦”构想的讨论。

两国关系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发生剧烈转变,是因为国际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首先,领土丧失的现实使双方最敏感的边界议题不得不暂时搁置;其次,波兰推行对捷克斯洛伐克强硬路线的萨纳奇派垮台,由以西科尔斯基为首的温和派接替,这得到了贝奈斯方面的认可;最后,由于苏联和德国共同进攻波兰的行为,捷苏关系不再阻碍两国友好,波兰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包括同样面临亡国境遇的捷克斯洛伐克。此外,在严酷的国际条件下,这两个小国越来越认识到自身实力的不足,因此化解相互间的分歧,部分让渡主权,形成“波捷联邦”成为一种联合自保的有效方式。

二战初期,英国接纳了欧洲几乎所有被占领国家的临时政府,因此无论是波兰还是捷克斯洛伐克,都十分重视这位昔日全球强国的意见。当时的欧洲和世界格局是,苏德双方接近,并联合打击了波兰,意大利、保加利亚、日本等通过德国渠道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一个大陆联合的轮廓隐约显现,美国则仍隔洋相望,仅提供英国物资支持。此时英国一方面努力阻止苏德形成实际联盟,另一方面不断游说美国,但这位老牌强国也清楚,即使英国赢得胜利,战后欧洲可能落入美国或苏联控制,或同时受两国影响,只有欧洲内部整合才能抵御这种趋势。同时,二战本身显示一战后的集体安全机制在欧洲大陆未能有效运作,因此英国内部支持欧洲联邦化,对“波捷联邦”构想自然表示赞成。

然而,英国的立场也随局势演变而调整。当通过情报获知苏联代表前往柏林与希特勒讨论联盟细节后,丘吉尔决定动用英国唯一能威胁德国本土的军事力量——皇家空军轰炸柏林。这一行动给了苏联更多谈判优势,最终耗尽希特勒耐心,他逐渐认为英国的抵抗源于对苏联的期望,于是秘密启动巴巴罗萨计划,与苏联彻底决裂。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加入反法西斯一方,这导致英国和捷克斯洛伐克对苏联的态度和关系再次转变。为了优先击败当前敌人,英国对“波捷联邦”构想的立场开始微妙调整,显然不愿因波苏边界问题而得罪苏军。

早在1939年10月,即波兰刚失去领土时,贝奈斯已与西科尔斯基讨论联邦事宜,但当时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尚未得到其他国家广泛承认,双方进展缓慢。1940年6月,英法等国相继承认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贝奈斯才正式与波兰协商这份构想,双方在外交、军事、司法、经济、政治等领域达成初步共识。苏德战争爆发后,捷克斯洛伐克试图向苏联表明不愿卷入波苏边界纠纷,并暂停“波捷联邦”构想的谈判。此时苏联处于战场劣势,需要外部盟友援助,因此同意放弃1939年与德国的协议,暂时搁置苏波边界问题,与波兰建立外交关系。此后两国于1941年7月30日签署苏波协议,宣布共同对抗德国,形成实际军事合作,“波捷联邦”构想的谈判才恢复。

即使得到苏联暂时同意,波兰与捷克斯洛伐克的谈判并非顺利。捷克斯洛伐克方面清楚战后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因此要求波捷协议必须以苏波关系改善为基础,这是波兰反对的。波兰总理西科尔斯基坚持苏捷协议应以波捷协议为前提,因此对联邦基础存在分歧。另外,由于担心波兰的大国扩张倾向,捷克斯洛伐克认为未来与波兰组建的是邦联形式的国家,不愿波兰与外部争议、特に与苏联的争议影响捷克斯洛伐克利益,贝奈斯担忧捷克斯洛伐克会被波兰以紧密联邦模式转为军事工具。最终,随着苏联在战场形势好转,逐步主导苏德战争,在欧洲和世界事务中话语权增加,对波兰边界争议的态度趋于坚定,并明确向捷克斯洛伐克表达不满,贝奈斯因此中止与波兰的谈判。

表面上,“波捷联邦”构想仅是中东欧两个小国因战败而制定的战后安排,但双方讨论的内容远超出此,并在构想提出、谈判、演变和最终失败的过程中,体现了对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适应。该构想源于凡尔赛体系的不足,进而产生对未来欧洲安全秩序的某种设想。英国和苏联等大国在“波捷联邦”构想演变中发挥了深刻影响,其中英国希望通过隐秘支持这个联邦实现战后制约欧洲和世界的目标,但因自身实力衰减难以独自维持。苏联在渡过苏德战争初期困难后,苏美两强主导欧洲未来格局的趋势愈显,而波捷两国地缘上接近苏联,波兰却与苏联关系紧张,这是其不能容忍的。后来苏联境内的波兰军队要求脱离,斯大林开始有意扶植波兰亲苏力量,贝奈斯也切断了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的联系。

从一开始,贝奈斯就希望英国将“波捷联邦”构想纳入盟国战争目标,但遭到拒绝。英国从未在公开场合支持这个构想,苏联亦然,该构想的失败对贝奈斯平衡外交造成重大冲击。从一开始,贝奈斯一直期望捷克斯洛伐克充当英法与苏联沟通的渠道,这也符合中东欧许多国家的想法。然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就需增强自身力量,“波捷联邦”构想就是一次尝试。战后在苏联外交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临时政府为顺利回国,被迫加入华约、与苏联联盟,采取单一倾斜政策。波兰临时政府因与苏联关系恶化,最终被亲苏的卢布林政权取代。不仅是“波捷联邦”构想,整个中东欧国家追求的平衡外交都在大国地缘竞争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