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项目深度:反强迫劳动案例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对知名自行车制造商发出暂扣令,认定其产品涉及强迫劳动。这项禁令立即生效,使该企业在美国市场的业务陷入停滞。
此次行动基于国际劳工组织界定的强迫劳动指标,包括滥用劳工弱势地位、恶劣的工作与生活条件、债务束缚、扣留工资以及过度加班。
强迫劳动在当代供应链中呈现新的特点。一些工厂通过扣留外来务工人员护照、限制行动自由或施加债务束缚等方式,变相强制劳动。
弱势群体最容易成为目标。外来劳工常常面临语言障碍、不熟悉当地法律等问题,雇主可能利用这些弱点进行剥削。
RBA行为准则8.0版本将“自由选择职业”条款修改为“禁止强迫劳动”,对劳动契约和离职管理做出更明确规定。这一变化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强迫劳动问题的持续关注。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在调查中发现,某些企业通过强迫劳动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获得不正当竞争优势。这种行为不仅损害工人权益,也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
领先企业正在构建系统的供应链责任管理体系。一家大型科技集团在2024年扩大第三方稽核范围,覆盖全球多个园区的21万员工,完成96个稽核人天,访谈1067位员工。
供应链透明度是责任管理的基础。部分企业要求供应商注册并填写详细的《信息需求问卷》,全面了解其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这些信息帮助企业从源头识别风险,实施精准管理。
稽核流程逐步完善。企业通常要求供应商先进行自评,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决定进行书面或现场稽核。专业的稽核团队能够发现管理漏洞,提供改进建议。
2024年,一家电子制造商对19家初审得分较低的供应商进行了缺失整改辅导,实现100%整改率。这种持续跟进确保改进措施落地见效。
国际认证体系为企业反强迫劳动实践提供框架指导。VAP审核计划通过评估成员企业对行为准则的符合性,确保劳工权益得到保障。
标准更新反映实践发展。RBA行为准则每三年更新一次,2024年生效的8.0版本增强了对强迫劳动的界定和要求。这些变化使标准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家日本公司越南工厂最近获得铂金认证,在审核中获得满分。这一成就表明,系统化的管理措施能有效保障劳工权益。
认证标准涵盖劳工权益的多个维度。除了禁止强迫劳动,还包括青年工人保护、工作时间管理、工资福利保障等方面。全面覆盖确保工人享有公平的工作条件。
全球监管趋严已成为明显趋势。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目前对数十家厂商实施暂扣令,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措施直接影响相关企业的市场准入。
暂扣令带来实质性商业损失。受到禁令影响的企业,其产品无法进入美国市场,除非进口商能证明产品非强迫劳动生产。这导致供应链中断和品牌声誉受损。
进口商承担尽职调查责任。他们必须追踪原料来源、审核工厂劳动条件,确保进口产品不涉及强迫劳动。这种责任倒逼进口商谨慎选择合作伙伴。
监管行动产生涟漪效应。一家自行车巨头的案例引发整个行业对供应链人权风险的重新评估。品牌客户可能因此调整采购策略,转向管理更规范的供应商。
应对强迫劳动指控需要系统化整改。企业应当保存所有离职工人的记录,确保雇佣协议使用工人理解的语言。这些基础性工作为合规管理提供证据支持。
工人参与是有效预防的关键。建立匿名反馈渠道,允许工人表达关切而不必担心报复。这种机制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部分企业将人权和环境政策公开声明,通过无障碍渠道传递给员工。透明度建设增强内部监督和外部信任。
领先企业不仅关注一级供应商,还将管理延伸至二级供应商。这种深度覆盖避免供应链中出现责任盲区。
一家科技公司通过建立供应商分级管理制度,使供应链合规率提升至92%.数据驱动的管理方法实现精准风险管控。
#RBA验厂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