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送走福建舰弹射喜讯,076 又传捷报!拆除电磁弹射工棚,主机已试车,海试进入倒计时
刚刚传来福建舰三型舰载机成功弹射起飞的喜讯,中国海军再掀波澜——076型两栖攻击舰的首舰“四川舰”甲板工棚已全面拆除。
尽管目前这条消息主要源于船厂周边普通民众的口耳相传以及网络上的现场图片流传,然而,考虑到我国军舰建造的一贯流程,这一情况几乎已成定局。电磁弹射器的安装与调试工作预计即将圆满完成,紧随其后的是港内测试阶段,而海上试验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拆除工棚前
工棚已拆。
工棚已拆。
这意味着什么?
四川舰于去年12月27日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举行了下水仪式,中央军委亲自为其命名,命名为“四川舰”,舷号为51,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这4万吨的排水量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全球独一无二的尖端技术——电磁弹射与阻拦系统,这在两栖攻击舰中尚属首次配备。
若您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不妨将美帝的情况与之一较高下,便能领悟为何这事物如此出类拔萃。
需知,即便是美国最为尖端的“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配备的也只是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F-35B战斗机,根本不见弹射器的踪影。更令人称奇的是其建造速度。四川舰于去年12月刚刚完成下水,仅仅9个月的时间,甲板上原本覆盖弹射器的临时工棚已被拆除一空,而上层建筑周围的脚手架亦已消失无踪。
此外,"美利坚"级首舰于2009年动工建造,直至2012年方才下水,2014年才正式服役,从开工至服役历时长达五年有余。相较之下,我国船舶从下水至海试准备,估计仅需一年时间,这样的效率不仅让美军感到惊讶,即便在全球造船行业中,也堪称顶尖水平。
拆工棚为何是关键信号?
众所周知,军舰的电磁弹射器堪称尖端精密装置,其安装过程中,需采取严密措施,包括搭建防尘、防水棚,以及防范卫星窥视。以福建舰为例,工棚拆除后,便迅速启动港池内的配重车弹射程序——小车率先腾空,随后飞机紧随其后,最终整舰进行高速冲刺、急速转弯与紧急制动,完成一整套全面的“体检”。若检测结果显示状态良好,该舰便将直接投入使用。
而且,这艘舰艇配备的弹射器并非徒有其表,军迷们以及美国《防务邮报》均纷纷推测,中国的攻击-11无人机舰载型或许真的会在其上实现首飞。
最令美军难以坐视的,或许正是这艘舰艇所承担的定位过于颠覆性。
传统的两栖攻击舰主要职能为运送士兵和搭载直升机,最多可携带数架垂直起降战斗机。然而,四川舰却有所不同,凭借其电磁弹射技术,不仅能够装载气垫登陆艇和两栖战车,实现快速抢滩登陆,还具备发射无人机进行侦察和打击的能力,甚至在关键时刻还能为航母编队提供支援。
这又意味着什么?
这标志着中国海军正在开拓一条美军未曾尝试过的全新航路。试想一艘高达四万吨的重型战舰,既能部署登陆部队,又能出动众多固定翼无人机群,这样的压力对敌方海岸防御意味着什么?这几乎是对传统两栖作战模式的全面革新。
除此之外,美军目前不仅缺乏同类型舰艇,就连舰载大型无人机也尚未具备实战能力。他们的MQ-25“黄貂鱼”无人机仍处于测试阶段,而我方相关装备已接近服役。近期,美军显然感到了紧迫,于9月下旬正式宣布,第六代战斗机F-47的机体制造工作已经启动,并明确表示将加快进度,力争在2028年实现首飞。
显而易见,这是我国造舰速度与技术突破所迫的结果。昔日,美军总自诩装备代差优势显著,然而如今,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可靠性已超越福特级,四川舰更是推出了全球独一无二的电磁弹射两栖舰,使得美军的优越感早已荡然无存。
有人质疑,这舰真的那么关键吗?
从细微之处来看,该舰弥补了我国在攻击型两栖直升机母舰领域的空白。其配备的近防系统包括三座红旗-10防空导弹系统和三座改进型1130近防炮,火力密度位居全球前列,即便独立执行任务亦能自信满满。
总体而言,这一举措标志着海军由“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战略的重大跨越,与福建舰相辅相成。一舰致力于远洋的制空制海任务,另一舰则专注于两栖投送与无人机作战,共同构成了强大的作战体系,大幅提升了整体战斗力。
自前尚非庆功之时,拆除工棚仅为征程的序曲。接下来的港池试验与海上试航,仍存诸多挑战待闯,特别是电磁弹射器在恶劣海况中的稳定性能,亟需多次验证。然而,从福建舰的测试成果可见,我国电磁弹射技术已相当成熟,其平均无故障运行周期远超美国的福特级航母,故四川舰的测试预期将顺利得多。
无疑,四川舰的建造进度之快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回顾过去两年的成就,从福建舰的成功下水,到三型飞机弹射技术的突破,再到四川舰即将进行的快速海试,中国海军的发展步伐确实令人振奋不已。
这并非虚言夸大,而是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厂等企业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成果,更是电磁弹射团队不断试验、逐步摸索的结晶!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