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生土长的邯郸人,我带着对故乡三千年历史的自豪去唐山走了一圈,心里有说不完的话。路上我常想着,史书里的赵武灵王、街巷里的成语典故,那些全都在我血脉里。可落地唐山后,眼睛告诉我另一种现实这里的变化不是吹的,是实打实的。你别笑,我跟你说,真心的。就是感觉像翻了本新书。

先讲经济过去叫它“钢铁城”,如今它在向“智造”型,GDP已破万亿,这数字不是空喊。河钢的车间里有无人化生产线、机器人检测、热轧每90秒下线,听厂长说,高端钢材强度能上到2000兆帕,广泛用于汽车和管网项目。看到这些,我就放心了,咱们得学学。反正看着就带感,太给力了。

再说地理和开放度,唐山“枕山襟海”,燕山、渤海、平原交汇,带来的不仅是景色,还有港口经济和要素流动。唐山港做了型,曹妃甸有临港产业集聚,面向东北亚的开放窗口愈加明显。邯郸是典型的内陆城市,底蕴深厚,发展空间和外部连通性就没这么直接。我才不信有人会不认这一点,真的。

人文层面更有戏。开滦矿区变成国家矿山公园,老蒸汽机车成了“行走的课堂”,南湖从塌陷地翻身做“绿肺”,启新1889把旧厂区做成文创聚集地。城市把工业遗产活化成文化资产,这种把旧事物重塑为新价值的能力,够硬。怎么回事?那份从废墟里站来的韧劲,真令人动容。

旅游体验方面,唐山把工业、皇家、滨海文化揉在一,晚上河头老街的“大唐夜宴”、打铁花表演,把游客拉进历史和当下的交织里。国庆接待几百万游客的数据不骗人,门票、共享工厂参观、滨海游艇,都让人感到这座城市有办法把资源变成体验。真假的?看着就是实诚。

城市更新的步伐也见魄力上千个更新项目、数千亿投资、城乡空间统筹的规划,显示出对未来的算盘。路网、管网、海港联动,这些基础设施不是小打小闹,是要把城市推到更高的台阶。城市有规划有动作,这就够稳了。别光说空话,我跟你说,动作大得很。

回程的车窗外,邯郸的黄土和唐山的海天各有风情。对我来说,这趟旅行不是背弃,而是把眼界放宽。欣赏别人的强项,并不会削弱对故乡的情感,反而让人更想为家乡出主意、出力。就是心里有点暖,也有点急,想见好就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