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问的人不少,都是关于那个上市公司高管的新规。很多人挺兴奋,觉得大利好,好像A股的天要变了,牛市的发动机马上就要点火了。每次出这种政策,市场情绪就跟过山车似的,一头扎进去,另一头又不知道是哪儿。我这个人习惯性地要先泼点冷水,或者说,先把账算清楚。这事儿的动静,比看上去要大,但也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慢。

咱们先不聊文件本身,聊点家长里短。前段时间家里找阿姨,面试了好几个。有个阿姨履历特别光鲜,带过多少孩子,做饭多好吃,证书一大堆。但聊下来总觉得不对劲,问她上家为什么不做了,她就含糊其辞,说是雇主家出国了。后来我托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她是因为手脚不干净被辞退的。这事儿给我的感触挺深,一个人能力再强,简历再漂亮,但“人品”有瑕疵,你敢用吗?你不敢。因为这里面有个巨大的潜在风险,万一把你家给搬空了呢?这个风险成本太高了。

说回A股。我们普通人买股票,其实跟找阿姨是一个逻辑。我们看财报,看研报,看K线图,这都是在看这个公司的“业务能力”。但公司的“人品”是什么?就是公司治理。大股东会不会掏空公司?高管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奖金去财务造假?关联交易是不是在给亲戚朋友输送利益?这些东西,在财报上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可一旦爆雷,就是灭顶之灾。我们过去三十年的A股,本质上是一个不太看重“人品”的市场。只要你能讲故事,能拉升股价,治理上有点瑕疵,市场是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因为大家都想着捞一票就走,谁管你长期之后洪水滔天。

这次的新规,在我看来,就是证监会拿着放大镜,来给这五千多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做一次全面的“人品背景调查”,而且是强制性的。它试图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一个公司的“人品”,也就是它的治理水平,变成一个可以被量化、被定价的东西。

我们来算三本账,就能明白这个新规到底改变了什么。

第一本账,是看得见的【金钱账】。

新规里最狠的几条,都跟钱袋子直接挂钩。比如高管薪酬要跟业绩挂钩,而且是长期业绩,不能捞一票就跑。如果业绩造假,已经发到手的奖金,对不起,给我吐出来。这叫“薪酬追索扣回制度”。这等于是在高管的脖子上拴了根绳子,以前造假,顶多是公司受罚,现在是直接从自己口袋里掏真金白银。再比如关联交易,以前是董事长自己签个字就完事,现在得董事会专门开会,还得对外公开。这就好比以前你管着家里的钱,想给你小舅子拿点钱做生意,自己决定就行。现在不行了,得开家庭会议,老婆孩子都得点头,还得在小区公告栏里贴个告示。这么一来,想通过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的难度和成本,指数级上升。短期看,这可能会增加公司的合规成本,甚至一些依赖“灰色操作”的公司,利润会受影响。但长期看,它是在降低投资人踩雷的概率。这笔账,对散户来说,是省钱的账,是安全垫的账。

第二本账,是看不见的【情绪账】。

A股的散户,是全世界最可爱也最卑微的一群人。亏了钱,大部分时候都觉得自己学艺不精,很少去想是不是制度有问题,是不是有人在牌桌上出老千。这种长期的无力感,会慢慢消磨掉所有人的信心。为什么大家现在宁愿把钱放在银行理财,也不愿意进股市?因为情绪上受不了了。这个新规,不管最终执行效果能到几成,它首先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情绪价值”。它告诉市场上的每一个人:牌桌上有人开始管纪律了,出老千的代价变高了。这种信心的重建,比一两次指数上涨重要得多。就像你住的小区,以前天天有人高空抛物,你出门都得戴着头盔。突然有一天,物业装上了高清摄像头,并且抓了两个罚了款。可能还是会有人偷偷扔,但你出门的时候,心里是不是踏实多了?这笔情绪账,是给整个市场信心“填坑”的。

第三本-本账,是最重要的【机会成本账】,或者叫【相对收益账】。

我们总说A-A股估值低,但为什么外资就是不来买?MSCI、富时罗素这些国际指数,连续几年给A股公司的治理水平打低分。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国际资本眼里,我们的很多公司“货不对板”。你的财报利润再高,但你的治理结构一团糟,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个阿姨,能力再强,人品不行,人家也不敢要。这背后就是个风险定价的问题。一个治理差的公司,它的利润需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因为谁也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水分,未来有多少未知的风险。新规的本质,就是要提升整个A股市场的“治理溢价”。它试图让“治理好”的公司,能够享受到更高的估值;让那些“治理差”的公司,被市场用脚投票,估值越来越低。这会彻底改变A-A股的生态。以前是“劣币驱逐良币”,能吹牛、会坐庄的吃香。未来可能会慢慢变成“良币驱逐劣币”,那些老老实实做主业、规规矩矩搞治理的公司,才能活得好。这个过程会很漫长,甚至会很痛苦,很多公司会不适应,但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不这么做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就是整个A股市场被全球资本边缘化,我们自己关起门来玩,最后变成一潭死水。

所以,这事儿要变天吗?我觉得用“变天”这个词不准确。它更像是在给一栋地基不稳的摩天大楼,进行一次全面的“结构加固”。这个过程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上涨,甚至在加固的过程中,还会掉下来一些砖头瓦块,砸到一些围观的人。比如,一些习惯了“灰色地带”的公司,可能会因为合规成本上升而业绩下滑。一些依赖“资本运作”的大股东,可能会因为规则变严而选择离场。

对我自己来说,这个新规不会改变我任何具体的买卖决策。但我会把它作为一个新的“筛选器”,放进我的投资框架里。以后看一家公司,除了看它的商业模式、财务数据,我可能会花更多时间去研究它的董事会构成、高管薪酬结构、关联交易情况。这些东西以前像是“选修课”,以后可能会变成“必修课”。

指望一个文件就能开启一轮牛市,这是典型的学生思维。成年人的世界里,任何大的改变都是缓慢的、充满博弈的。新规给了十五个月的过渡期,到2026年才正式施行,这本身就说明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但这就像一艘大船,虽然转向缓慢,但只要舵的方向是对的,总有一天能抵达新的航向。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看懂这个方向,比猜对明天的涨跌,要重要得多。共勉共戒。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