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总部放上海?拼多多是不是疯了?”

我一朋友,在北京互联网圈混得风生水起,听到多多买菜这操作,差点没把嘴里的咖啡喷出来。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自断经脉,放着北京这块互联网的“圣地”不要,跑去上海那个“电商荒漠”凑什么热闹?

美团、京东的大本营可都在北京,人才、资源、政策,哪样不是顶配?

可笑的是,没过多久,他就闭嘴了。

因为现实狠狠给了他一巴掌。

很多人压根没搞懂,卖菜这生意,跟在办公室里敲代码完全是两码事。

它不是个纯粹的线上游戏,而是需要你把裤腿卷起来,亲自下到泥地里去干的活儿。

北京那套玩法,更适合烧钱圈地,讲究的是流量、是模型、是PPT上的完美闭环。

可上海不一样,这里的人更信奉一分钱一分货,讲究的是“过日子”。

上海的“菜篮子”基因,那可是从上个世纪就开始培养的。

早在很多人还不知道啥叫“供应链”的时候,上海就已经把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每一环都给琢磨透了。

哪里的菜最新鲜,哪里的批发市场价格最公道,怎么运输损耗最低,这些门道,上海人门儿清。

多多买菜一落地,都不用自己从零开始搭架子,直接就能接入这套现成的、运转了几十年的成熟系统。

这在北京,你想都不敢想,光是找个稳定的供货商,就得让你脱层皮。

还有个更有意思的现象。

你去看全国的生鲜电商版图,会发现一个诡异的事实:超过三成的公司,总部都挤在上海。

盒马、叮咚买菜,这些行业里的“老炮儿”,都在这儿扎堆。

这形成了一种什么氛围?

不是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反而是一种“比武切磋”的江湖气。

大家楼上楼下,喝个茶的功夫,可能就把最新的仓储管理经验给交流了。

这种信息密度和行业生态,是北京那种巨头林立、壁垒森严的环境给不了的。

当然,最要命的一点,还是上海这个地方的特殊性。

它既能向下辐射广阔的长三角腹地,那里的下沉市场潜力巨大;又能向上承接中国最顶级的消费人群,他们的挑剔和讲究,是倒逼你产品和服务升级的最好动力。

多多买菜要是把总部安在北京,那可就尴尬了。

往南,物流成本高得吓人,辐射范围也有限;往北,市场的消费习惯又完全是另一套逻辑。

只有在上海,这个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码头,才能把“高端”和“下沉”这两套完全不同的玩法,捏合在一起。

我那位北京的朋友后来也想明白了,他感叹说:“我们总以为互联网能解决一切,却忘了卖菜这事,最终还是要回到人本身。”

没错,上海的优势,不在于它有多少程序员,也不在于它能拿到多少融资,而在于它几十年来积累下的那种对“吃”的理解,那种深入到骨子里的市井智慧。

所以,别再觉得拼多多傻了。

人家精明着呢。

在北京,你或许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互联网玩家”,但在上海,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卖菜大王”。

毕竟,互联网的风口会变,但老百姓的菜篮子,永远都是刚需。

这笔账,谁都算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