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战火硝烟弥漫,杜聿明美械师以团打军气焰嚣张,林彪秀水河子一役扭转乾坤,终破不败神话
抗战胜利的和平曙光并未照亮太久,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的墨迹未干,内战的阴云就迅速笼罩全国。尤其是在东北,这片被蒋介石视为“和谈之外”的特殊区域,战火烧得比任何地方都旺。
杜聿明带着他引以为傲的全美械部队,在美国军舰的护送下,从山海关一登陆,就如猛虎下山,对着刚刚进入东北、立足未稳的中共武装力量一顿猛攻。林彪初到东北,部队还没集结完毕,面对装备精良、编制完整的国军,只能一退再退。
辽东军区甚至上演了一场让人憋屈至极的战斗。为了挫败廖耀湘新6军的嚣张气焰,司令员萧华集结了六倍于敌的兵力,在家门口围住了廖耀湘的前锋第66团。可结果呢?人家团长放出豪言:“不用援兵,我一个团就打他一个军。”
这狠话还真不是吹牛。从1946年2月16日开始,整整三天,我军以巨大优势兵力硬是啃不下这个团的阵地。战斗中,我方伤亡高达2100人,而敌军仅伤亡约600人。被俘的国军副营长一脸不屑,叫嚣一个新6军士兵能顶十个民主联军战士。这话虽然刺耳,却也揭示了残酷的现实。
东北愁云惨淡,谁能破局
当时我军很多战士连冲锋枪都没见过,晚上想搞夜袭,结果人家一发照明弹打过来,整个战场亮如白昼,我军瞬间成了活靶子,在敌人的交叉火力下损失惨重。这种装备上的代差,让许多打惯了日军的老兵都懵了,一时间,“美械师不可战胜”的说法在部队里传开了,士气跌到了冰点。
林彪,这位曾经的“红军之鹰”,此刻也正经历着他军事生涯中的低谷。自平型关大捷后,他已有整整八年未尝胜绩。如今刚到东北,又是先丢山海关,再失辽西走廊,一路从锦州退到辽宁北部的法库县秀水河子,连个像样的仗都没打赢。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当时连斯大林都私下里说,毛泽东在东北根本不是蒋介石的对手。面对这种局面,林彪心里比谁都急,但他保持着清醒。他向中央发电,直言我军在东北“完全处于无根据地的状态”,请求允许他对杜聿明部发起反击,打破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忍无可忍,就无需再忍
中央起初为了顾全政治大局,一再要求林彪克制。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不是你想忍就能忍的。杜聿明压根没把停战协定当回事,他虽然因肾结核在北京住院,却在病床上遥控指挥,催促部下抓紧“剿共”,甚至把郑洞国叫到床前交代“后事”,生怕错失良机。
就在这种背景下,杜聿明麾下第13军89师的两个团,共四个营加一个山炮连,为了抢功,孤军深入,一头扎进了林彪指挥部所在的秀水河子地区。他们赶走了我军先头部队,还就地修起了工事,摆明了要在这里扎根。
这一下彻底点燃了林彪的怒火。既然你蹬鼻子上脸,那就别怪我手下不留情!林彪敏锐地意识到,机会来了。这股敌人虽然也是美械装备,但并非新6军那样的王牌,且突出孤立,主力远在彰武。这不正是他最擅长捏的“软柿子”吗?
打仗要看时机,更要看对手。在当时士气低落、部队亟待调整的情况下,打一场有把握的胜仗,远比硬啃骨头来得重要。林彪深知,这一仗如果再输,东北民主联军的军心可能就彻底散了。所以,他罕见地“啰嗦”起来,亲自给前线指挥员梁兴初和彭明治发电,反复强调要“打得很艺术”,必须亲自侦察,严密部署。
一场惨胜,扭转乾坤
1946年2月13日黄昏,秀水河子战斗打响。辽北的冬天异常寒冷,刚从山东过来的战士手都冻僵了。总攻开始后,敌军凭借事先构筑的工事和强大的火力,一度将我军的冲锋压了回去。
关键时刻,一师二团三营指导员张作民高喊“共产党员们!不能后退!”带头再次冲锋。连长张文祥抢到一挺敌人的机枪后中弹牺牲,全连战士喊着“为连长报仇”的口号奋勇向前,终于从村北撕开一个口子。
战斗进入惨烈的巷战,双方近身肉搏,但敌人核心阵地依然难以攻克。就在此时,国民党52军的援军已经逼近。林彪下达死命令:拂晓前必须结束战斗,否则立即撤退!
千钧一发之际,二团一营营长刘海清发现村东有条水沟可以潜入。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发现,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军顺着水沟成功突入敌人最后防线,守敌瞬间崩溃。前来增援的国军听到枪声渐稀,判断战斗已结束,便悻悻然撤走了。
结语
此战,我军以伤亡771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1500余人,缴获大批美式装备。从规模上看,这只是一场小仗,甚至是一场以多打少的“惨胜”。但它的意义,却不亚于平型关大捷。
秀水河子一战,如同一声惊雷,彻底打破了国民党美械师“不可战胜”的神话。它让我军战士明白,武器固然重要,但决定战争胜负的终究是人。消息传到锦州,病床上的杜聿明彻底垮了,他想不通,自己连日本人都打败过的精锐,怎么就输给了“泥腿子”?
或许他到最后也没明白,他和林彪的差距,不仅仅在战术上。一个是在病床上还想着如何保全个人声誉、患得患失;另一个,则是拖着病体,在最艰难的时刻,用最坚韧的意志开拓根据地,化不利为有利。这种精神意志上的量级差距,早已预示了国共两党最终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