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不是钱太少,而是脑子太快。

我问你,如果你攒了三年二十万,正准备安安稳稳存个定期,到了银行突然听说利率低得让人心凉,于是改主意买了理财产品。你回家冷静后查了下,发现这玩意儿不仅利息浮动,连本金都可能亏,你会不会肠子悔青?

我真的理解你那一瞬的脑子一抽。毕竟,现在银行一年期定期利率连2%都保不住,有的地方干脆1.45%,根本跑不过通胀。你站在柜台那一刻,也不是想发财,只是想让钱别贬得太难看。于是银行工作人员跟你说:理财产品,收益高于定期,还不影响流动性。你就心动了。

问题来了,这类所谓理财,到底是啥?我查了好几家国有大行的官网,又翻了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真相不算复杂:

• 绝大多数理财产品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类

• 银行不承诺本金安全,也不保证收益兑现

• 本质是银行或合作的资产管理机构拿你的钱去投资债券、股权、甚至另类资产

说得直接点,这不是存钱,这是你把自己当股东,拿钱让别人去做生意。赚了当然好说,问题是赔了,银行不赔。你说你不是股民,但你买的这个,和股民之间,就差一个跌停板。

2022年底中国银行理财子公司中银理财·尊享稳富系列爆雷,亏了接近10%。虽然是少数案例,但信息量很大:

• 产品宣称是固收+,风险等级为中低

• 投资范围包括信用债、资产支持证券

• 一旦遇上信用风险或流动性踩踏,损失极快显现

那位在银行买的客户,原本只是图个比定期高一点的利息,结果发现连本金都保不住。而且你找谁说理都难,因为合同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自担风险。

我不是在恐吓你,也不是要唱衰理财。理财当然可以做,有风险意识、有资产配置思维的人会把理财纳入整体组合。但问题是,大多数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进银行不是为了冒险,是为了稳妥。

这就是最关键的错位:

• 银行过去是存款的代名词,现在被理财占了主导

• 客户习惯了信任银行,但理财不是存款,风险逻辑完全不同

• 银行工作人员有业绩考核,自然鼓励你往理财上靠

你在那个柜台站了二十分钟,面前坐着的是穿制服的员工,说话有条有理。他没骗你,但他也不需要提醒你:这个产品不保本,也没有刚兑。他只需要说一句:这个比定期利息高,你就容易被说动。

我试着理解这种感觉:你不是冲着高收益去的,只是不甘心太低。

现实确实有点难堪。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24年一季度居民理财报告》显示,超65%的居民倾向于低风险偏好,而愿意接受中高风险的不到15%。可市面上能满足这65%人群需求的、真正低风险又略高收益的产品,几乎快被理财转型清空了。

很多原本保本的结构性存款、保本理财产品都退出了。你说现在银行也卷了,连存款都变形了。

我也在想,理财产品能不能管一点人情?我指的不是优惠,而是面对像你这样只想安稳的人,银行是不是应该更清楚地说清楚:

这个产品,有亏本金的可能。

这个产品,收益不是说了算,是看市场脸色。

这个产品,不能看着像存款,其实不是。

你要存定期是因为你对未来不确定。你有个孩子快上小学,或者你手里没房没贷,也许你只是觉得,20万存在那儿是个底。你不是不敢投资,你只是不想在睡觉的时候还得惦记账户净值。

可惜,银行不再是那个只收存款的地方了。这个变化是从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开始的。那时候,所有银行理财都要打破刚性兑付,不许再保本保收益。从那一刻起,理财不再是定期的升级,而是金融产品的一部分,带着风险的。

但银行的脸没变,柜员的语气没变,银行给你的信任感还在。于是问题就来了:你买的不是那个产品,你买的是银行的感觉。

这事儿最讽刺的地方就在这:你不是冲着高收益去的,你是怕低收益太冤。

结果,可能赔得连低收益都没留下。我看到有网友说,现在不如买结构性保本存款,利率比定期高,关键是保本。我查了下,确实还有些国有银行比如交通银行有类似产品。比如有的结构性存款起点10万,期限一年,保本部分按2.3%左右年利率计息,浮动部分视市场行情再加。

至少,别丢本金。我不是来劝你把理财都退了。只是想说,现在这个环境,咱得对得起自己的钱。

你攒三年,才有20万。

他们几分钟,就能拿走。你说,到底是利率低了,还是这场存与不存的较量,咱们早就输了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