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市场刚闻到一丝回暖的气息,就被一桶从天而降的“冷原油”浇了个透心凉。

沙特和俄罗斯这对OPEC+的老大哥,这次不是稳桌子的,而是带着六个小弟直接“掀了桌子”——宣布从8月起每天向市场额外投放54.8万桶原油。

这一招,哪里还是什么小心翼翼的“油价保卫战”?分明是一场经过精心算计的“奇袭”,油价应声暴跌至四年新低,布伦特直接跌破70美元大关,市场瞬间懵了圈。

表面上看是增产保供,实质上,这就是沙特和俄罗斯针对高成本的美国页岩油发起的一场赤裸裸的“价格歼灭战”,他们“油价保卫战”的假面彻底撕下,“价格战”的引擎已经轰鸣启动。

这54.8万桶原油,绝非临时起意的数字,而是沙特和俄罗斯联手打出的一张精心设计的“王炸”。

奇就奇在它的“奇袭”效果。

回顾过去三个月(5月、6月、7月),OPEC+的增产幅度稳定得像钟摆——每日41.1万桶。

市场各路分析师大笔一挥,预测8月份大概率会继续这个“复制粘贴”的动作,大家心理预期稳稳当当。

谁也没想到,沙特和俄罗斯会在这时候“掀桌子”,硬生生把增产量拉抬了30%,直接砸下54.8万桶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重磅数字。

这完全是超预期的一记闷棍,瞬间击垮了市场的心理防线。

交易员们来不及细想,条件反射般连夜抛售手中的原油期货合约,引发连锁踩踏,纽约WTI油价应声跌破67美元的关键心理关口,布伦特也难逃一劫,创下多年来的低点。

这种速度和规模的冲击,坐实了“奇袭”二字,让整个石油世界措手不及。

那么,为什么好好的“油价保卫战”突然就变成了刺刀见红的“价格战”?关键在于目标变了。

过去OPEC+的减产保价,是为了维护成员国的财政收入,大家心照不宣地控制供给把油价撑在一个舒适区间,可以说是一种防守性的“保卫战”。

但这次的“联合掀桌”,背后的战略意图却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进攻!矛头直指那个抢了OPEC+太多蛋糕的对手:美国页岩油。

过去十年,美国页岩油革命异军突起,靠着水力压裂技术狂飙猛进,硬生生从OPEC+的传统份额里啃下了7%的全球市场。

到了2025年,美国石油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2%,甚至把OPEC+整体份额挤压到了25%以下,二叠纪盆地的钻机轰鸣声,对沙特而言简直是刺耳的噪音。

美国油商前几年靠着便宜钱疯狂扩张,但现在形势不同了。

他们的核心弱点暴露无遗:成本太高!美国页岩油的平均盈亏平衡线目前在65美元/桶上下苦苦挣扎。

反观沙特?人家的油从地底下冒出来,成本只要3-5美元/桶。

俄罗斯虽然高一点,也仅仅在20美元/桶左右。

当布伦特油价被这54.8万桶的突然袭击砸到68美元附近时,美国很多页岩油商已经是在亏本经营了。

沙特和俄罗斯显然打定了主意要“趁你病,要你命”。

他们这54.8万桶的联合“掀桌”,战略意图就是利用自身无与伦比的低成本优势,用源源不断的低价原油“淹死”那些高成本的美国中小独立油企。

摩根大通的分析直指要害:如果OPEC+继续按这个节奏放水,油价在今年第四季度跌穿60美元几乎是板上钉钉!一旦油价跌到60美元下方,对于大批盈亏线就在60-65美元区间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

钻井平台数量已经开始暴跌,从得克萨斯州单周就减少了12%钻井平台的动作来看,像Diamondback、Coterra这样的行业巨头都已经在恐慌性地大砍资本支出(幅度高达40%)。

业内警告声不断:价格再往下探,2020年那个史诗级的负油价惨剧引发的破产潮,很可能就会重演。

沙特和俄罗斯这波“价格战”,打的就是这个时间差和成本差,目的就是要通过短期内的“阵痛”(油价下跌带来的自身财政收入减少),换取长期战略利益——迫使美国页岩油产能永久性萎缩,重新夺回全球油市的定价权和控制力。

这场“奇袭”之所以如此凌厉,还因为俄罗斯手里藏着一张与“价格战”高度相关的底牌——G7给俄罗斯石油设定的60美元/桶价格上限。

这个制裁措施在平时限制了俄油的卖价,但在当下这个特殊的“价格战”背景下,却成了俄罗斯手中的一张安全牌。

如果全球油价真如预期般被压到60美元附近甚至更低,那俄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以等于或低于60美元的价格在全球市场畅通无阻地售卖。

因为只要等于或低于这个官方上限,西方的制裁就形同虚设,直接变成废纸一张。

实际上,俄罗斯早就开始运用价格武器攻城略地,4月份靠一路降价成功超越沙特,成为对华原油出口的第一大国,日供应量达到了175万桶。

这让视亚洲市场为生命线的沙特非常焦虑,随即紧急下调对亚洲客户的轻质油价格,每桶降幅高达4.2美元,创下五年最大折扣。

但俄罗斯显然更豁得出去,常年维持着比沙特低2美元的价格优势,同时拼命铺设管道、签订长期协议绑定买家,死死抓住地方炼厂的饭碗。

俄罗斯在这次“联合掀桌”中,显然不只想打击美国页岩油,还想借势进一步巩固其在关键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沙特和俄罗斯联手“掀桌子”投放54.8万桶原油的棋局中,内部小兄弟阿联酋的角色也相当“刺眼”。

它不仅参与了这场“奇袭”,还额外获得了一份“大礼包”——额外的30万桶/日增产特权,使其产能直逼350万桶/日。

这个OPEC+内部的“关系户”,拿到特权的时机恰好就是这场“价格战”发动的前夜。

阿联酋拥有同样傲人的低成本油藏,它的产能一旦大举冲向亚太等核心市场,无疑会使本已白热化的份额争夺更加血腥,让沙特、俄罗斯之间的微妙竞争更加复杂。

同时,OPEC+内部的裂痕也被这波“价格战”所放大。

像伊拉克这样财政状况极其脆弱的国家(需要90美元的油价才能平衡预算),对降价换份额的策略必然怨声载道。

去年愤然退群的安哥拉就是个例子,尼日利亚、伊拉克等国也一直为增产配额吵得不可开交。

沙特和阿联酋等家底厚的“土豪”国家铁了心要打这场仗,哪怕自己也会面临财政赤字的压力;而那些财政捉襟见肘的成员国,看着迫在眉睫的账单和高昂的国内补贴压力,私下抱怨要求多卖油的心声只能越来越大。

54.8万桶看似是合力,但背后利益的撕裂不容忽视。

更令人窒息的是,这场由54.8万桶原油点燃的“价格战”,恰逢全球石油需求侧的另一记重拳——特朗普宣布将从8月1日起对贸易伙伴开征最高70%的惩罚性关税。

这条消息对整个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是毁灭性的。

市场担忧贸易量大幅萎缩、经济增长急剧放缓,基础的大宗商品如铜、煤炭价格应声崩盘。

对石油需求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当全球制造业和贸易活动因高关税壁垒而受阻,石油消费最直接的引擎就面临熄火的风险。

这进一步放大了沙特和俄罗斯“奇袭”的效果,加剧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和对未来过剩的担忧。

而且,供应端的“堰塞湖”早已不是秘密。

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表明,现在全球原油库存每天就以100万桶的速度在暴涨。

OPEC+之外的非OPEC产油国,日产量已经突破6000万桶大关。

美洲大陆俨然成了“产油永动机”:美国页岩油、圭亚那的新油田、巴西盐下层的深海宝藏,都在开足马力向市场输油。

高盛的报告冷酷地点破现实:就算OPEC+按兵不动,不做任何增产,今年下半年全球原油的过剩量也已经大得可怕,规模足够填满3个渤海!现在,沙特和俄罗斯这54.8万桶的“联合掀桌”,不再是补充供给,而是给本已决堤的市场泄洪闸再砸开一道大口子,将供需失衡迅速推向“海啸”级别。

市场恐慌的根源,正是看到了这场由54.8万桶发端的“价格战”,在全球增长忧虑和供应洪流的夹击下,正变得难以控制。

所以,7月5日那个只开了两小时的线上会议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例行增产决策。

那54.8万桶从天而降的原油,是沙特和俄罗斯深思熟虑后联合“掀桌子”的战书。

它精心策划的“奇袭”打碎了市场对温和复苏和稳定供给的幻想,其超预期的力度和速度直接引爆了恐慌性抛售,将油价打回四年前的低谷。

这场行动的代号早已不再是维护行业利益的“油价保卫战”,而是转变成了赤裸裸进攻性的“价格战”,目标就是要利用巨大的成本优势,精准绞杀处于债务泥潭和高盈亏线挣扎的美国页岩油厂商,同时清理内部不守规矩的产能。

54.8万桶这个精确的数字,就是压垮页岩油骆驼那根最关键稻草的重量,也是OPEC+内部重新洗牌的筹码。

至于油价会不会如摩根大通预测的那样直奔60美元而去,俄罗斯的制裁“安全牌”会否生效,OPEC+内部脆弱的同盟关系能否承受价格战的长期重压,以及特朗普的关税风暴会否将全球经济拖入衰退深渊从而掐灭石油需求——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刚刚拉开序幕,血腥的石油世界大战,才刚刚开打第一回合。

沙特与俄罗斯联合掀桌,奇袭市场的54.8万桶原油,正式宣告了油价保卫战落幕,价格战的硝烟已经笼罩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