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价里的百姓滋味:从旱烟袋到精装盒,咱普通人有话说
楼下王大爷又蹲在墙角抽旱烟了,那杆用了十几年的铜烟锅被熏得乌黑,烟丝燃烧的味道带着股呛人的土腥气。他总说这玩意儿"实在",卷一把能抽小半天,一捆烟叶子才几块钱,够他抽俩礼拜。可我知道,不是他就爱这口,是超市里最便宜的烟也涨到九块了,他那点退休金,得掰成八瓣花,实在匀不出闲钱买盒装烟。
这话可能戳中不少人的心。咱普通老百姓过日子,就怕"看不懂"的物价。都说烟草是暴利,这话不假。前阵子帮开小卖部的表哥理货,他指着货架上的烟说:"你瞅这盒五十的,成本撑死五块,剩下的全是税和利润。"我当时还不信,直到看见他进货单上的价格,才明白中间的差价能把人惊着。
可怪就怪在,这价钱像坐了火箭似的往上蹿,抽烟的人却没见少。小区门口的烟酒店,一到晚上就挤满了人,有穿着工装的工人,有夹着公文包的白领,甚至还有刚放学的半大孩子,偷偷摸摸攥着零花钱买烟。他们买烟时的样子挺像我爸——我爸抽了三十年烟,以前总买十块钱的,后来涨到十二,他就改成三天抽两盒,每次点烟前都得在手里转半天,好像那不是烟,是张皱巴巴的钞票。
最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烟民。社区里的老伙计们凑一起聊天,十有八九手里都捏着烟,只不过分成了明显的两拨:穿得光鲜些的抽盒装烟,退休金少的就抽旱烟、卷纸烟。张大妈总和我念叨:"你李叔前阵子住院,医生让他戒烟,他嘴硬说'抽了一辈子戒不掉',其实是怕戒了烟,省下的钱还不够给孙子买奶粉。"
说起来,咱老百姓对烟的感情挺复杂。它不是啥好东西,可好多人离不开。年轻时觉得抽根烟是"派头",工地上歇脚时递根烟能拉近距离,酒桌上递烟是人情世故,就连心里憋屈了,抽根烟好像也能缓口气。可这"缓口气"的代价越来越大了——现在买条烟的钱,够买两斤排骨,够孩子交半个月的托管费,够老两口吃顿像样的晚饭。
前阵子小区搞邻里节,居委会大姐组织了场"戒烟分享会",来的大多是家里有烟民的家属。有个大姐说得实在:"不是不让他抽,是真抽不起了。我家那口子一个月抽掉四百多,够我家水电费加燃气费了。"这话引来一片附和,有人说丈夫偷偷把烟换成便宜的,结果咳嗽得更厉害;有人说父亲总捡别人扔的烟蒂,气得她直掉眼泪。
其实谁都知道抽烟不好,可真要戒,难着呢。我自己也抽过几年烟,后来因为要孩子才戒了,知道那滋味——犯烟瘾的时候,心里像有小虫子爬,手里不捏点啥就坐立难安,连吃饭都没味儿。但真戒了之后才发现,不光省下了钱,早上起来嗓子不疼了,爬楼梯也不喘了,钱包鼓了,身体也轻快了。
琢磨出点实在的戒烟法子,都是咱普通人能用上的,分享给大伙:
第一招叫"替代法"。犯烟瘾的时候别硬扛,找点东西攥在手里,比如核桃、弹珠,或者嚼块口香糖、吃颗糖。我当时就揣了袋瓜子,想抽烟就嗑瓜子,一个月下来,烟没抽成,倒把嗑瓜子的本事练出来了。
第二招是"换圈子"。抽烟这事儿特容易受影响,身边人都抽,你很难不抽。可以试着和不抽烟的朋友多来往,或者找点新爱好,比如钓鱼、下棋、跳广场舞,把抽烟的时间占上,慢慢就忘了这回事。小区里的刘大哥就是靠跳广场舞戒的烟,现在每天晚上带队领舞,比以前抽烟时精神多了。
第三招得让家人帮忙。可以跟家里人约法三章,比如戒烟期间让他们监督,要是忍不住抽了就罚做家务。我当时就跟媳妇说好,抽一根就给她洗一个礼拜的碗,结果为了不洗碗,硬是把烟戒了。家人的鼓励比啥都管用,他们不是不让你舒坦,是想让你多陪他们几年。
第四招要"避风头"。戒烟初期别去容易勾起烟瘾的地方,比如以前总去的吸烟区、常一起抽烟的牌局。遇到应酬就说自己在吃药,不能抽烟,一般人都能理解。实在躲不开,就提前准备点小零食,别人抽烟你吃点东西,既不尴尬,也能扛过去。
第五招得"算算账"。拿个小本子,每天记下本来该买烟的钱,攒到一定数目就买点实在的——给孩子买个玩具,给老伴买件衣服,或者给自己买瓶好酒。看着钱越攒越多,成就感上来了,戒烟的劲儿也就更足了。
说一千道一万,抽烟这事儿,伤身体又费钱,咱普通人家过日子,图的就是个平平安安、顺顺当当。王大爷最近也开始试着戒烟了,他说想把抽烟的钱攒下来,等孙子放暑假带他去公园划船。每次看见他把烟锅收起来,攥着孙子的手在小区里散步,那笑容比抽旱烟时敞亮多了。
说到底,日子是自己的,钱得花在刀刃上。少抽点烟,多攒点劲儿过日子,比啥都强。咱普通人不求大富大贵,就求个健健康康,能看着孩子长大,陪着老伴变老,这比啥烟都提神,比啥瘾都舒坦。
(合规声明:吸烟有害健康,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安全,我国法律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草制品,任何人都应遵守烟草控制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