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位带头下馆子、自掏腰包的高洪波书记吗?1100元两桌饭,一句“带头消费”喊得全网沸腾。可几个月过去了,你猜怎么着?餐馆老板们伸长脖子——干部们却集体“消失”了。

走进小城任何一家像样的餐馆,饭点冷清得能听见针掉。服务员闲得擦桌子,厨师在门口抽烟。一位干了二十年的老店主直叹气:“往年这时候包厢订满,现在?连大厅都坐不满三成!”

最该消费的群体,突然“戒了饭局”。 不是不想吃,是不敢吃。

退休干部老李的话戳心窝子:“以前回老家,顿顿朋友轮流请,那叫人情味!现在?领导请我吃顿饭,我都得掂量——吃多了怕人说闲话,不去又怕生分了。”那份纯粹的情谊,被硬生生卡在了“不敢约”的尴尬里。

问题就出在两个字:“可能”。

“不得参与可能影响公务的宴请”——这话像把悬在头顶的剑。谁说得清什么是“可能”?老同学搬新房请客,算不算?亲戚带个做生意的朋友来,算不算?

某县几位老师参加外地包工头同学的乔迁宴,查了半年!人家一没权二没本地业务,照样“中招”。

更绝的是网友爆料:三人以上吃饭,被扣“拉山头”帽子;纪委推门就查,监控、菜单、谁付钱...查个底朝天! 这阵仗,谁还敢迈进餐馆门槛?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无辜。

不像东部地区或者大城市,对于中西部小县城来说,公职人员是绝对的消费主力军。他们一撤,返乡老板请客找不到人,自掏腰包也请不动人。

整条产业链瞬间冰封: 菜农的菜烂在地里,鱼贩的车空着跑,服务员纷纷失业...一家小餐馆背后,是几十个家庭的饭碗啊!

其实大家都明白,中央整治的是违规吃喝,是人情腐败!不是人间烟火气!新华社也早就定调:整治核心是“违规”,不是“吃喝”本身。 部分领导干部也带头下馆子,做示范。

可执行中,“宁可错查一百”的粗暴,寒了人心,冻了经济。当所有干部都活得战战兢兢,当正常吃饭都成了“高危行为”,这绝不是反腐的胜利。

该醒醒了!

真正该盯的,是手握实权的关键岗位,是有举报的线索,是真出问题的饭局!精准发力,才能既打掉老鼠,又护住饭碗。

让干部们理直气壮走进小餐馆,点一碗小面,请一桌老友——这份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才是经济真正的活水。

当“合规”变得草木皆兵,堵住的不仅是饭桌,更是经济的毛细血管。 禁歪风不是禁人情,反腐败不是反消费。若因执行偏差让整座城市的餐桌陷入寒冬,谁又能说清,这究竟是胜利还是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