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你认知的明朝“圈小弟”操作:靖难之役时,李氏朝鲜的那些骚操作你看懂了吗?

想象一张地理课本上的东亚地图,高高在上的明朝站在正中央,朝鲜半岛就像个紧巴巴夹在巨人胳膊下的邻家小孩。你知道吗?在明朝靖难之役这场“宫斗大戏”中,关系到十几万大军、数不清的官员升降贬黜,更影响百万百姓安危的时候,一个弱小的朝鲜小国居然左右横跳,手里还攥着自家命运的方向盘。有人说朝鲜“骑墙”,但有谁真想过,如果你就是那个“被看菜下饭”的小兄弟,你能选什么路?醒醒吧,大国的风暴小国里总是暴雨如注,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从靖难之役说起,朝鲜在中国大哥面前到底下了多少苦功夫。你觉得他们做得对吗?

两条路:要出头搞事情,还是安安稳稳求生存?朝鲜政治圈掀起腥风血雨。有一帮人鼓动干脆借机“趁火打劫”——明朝自己在家打烂仗,我们要不要趁乱扩地?另一帮人却主张夹着尾巴做人,先别惹麻烦。李成桂父子俩,一个是打天下的老油条,一个是宫廷角斗的高手,眼瞅着明朝朱元璋一去,朱允炆、朱棣叔侄又玩“家变”,朝鲜内部举棋不定。外围敌人虎视眈眈,朝堂内派系明争暗斗,谁该听?谁能信?谁又想把祖宗江山搞没?悬念来了:关键一刀,到底砍向谁?

事情像剥洋葱似的,层层拨开才见真相。表面上,明朝是东亚老板,朝鲜“毕恭毕敬”做小弟。可一旦家里吵起来,朝鲜要不要选边?“攻辽派”叫嚣着“明朝乱了,我们可以发大财”;而谋求稳妥的李芳远则坚持:一家有事,隔壁观望最好,别一脚踩雷。百姓日子咋看?打仗等于徭役赋税大增、家园不保、粮食涨价。老百姓嘴里骂“朝廷没本事”,心里盼着“哪边赢,赶紧结案吧”。邻国日本、建州女真也都没闲着,时刻准备捡便宜。越走越深,你会发现,朝鲜决策层处处担心一着不慎,自己就成明朝的下个牺牲品。

表面一片和气,实际上暗流涌动。朱允炆还坐在大位的时候,建文帝主动给朝鲜颁牌匾、册封王位,礼仪上给足面子。朝鲜王室也回敬“忠心于大明”,一边派使团“表忠心”,一边轻声细语地安抚内部矛盾。“小国无外交”,好像一切都按规矩走。反对声音很快冒头:有大臣反对李芳远亲近明朝,质疑王室到底图有老百姓讽刺朝廷“风头耳软”,只有外交部在硬撑。可这种“打太极”,真能管用多久?

阔别已久的“大反转”来了。朱棣靖难成功,大手一挥,皇帝易主。李芳远转身就是另一副嘴脸。前脚给建文帝唱票,后脚就认了朱棣,连年号赶紧撤下,“洪武”纪年重新挂墙头。更狠的是,朝鲜私底下迅速归还逃入朝鲜的明朝叛民,连自家支持过建文帝的使臣都收敛起来。贸易、朝贡一样不含糊。有人骂李芳远变色龙,也有人佩服他“见风使舵”。这一波操作让朝鲜稳稳站在朱棣这边,也给小国外交写下活教材一页:东亚江湖,拳头大说了算。百年之后,朝鲜人回忆起来,仍然服气这招“左右逢源”。

大战结束,大局暂稳,可表面的“平静”之下,却埋着更大的火药桶。朱棣虽抱“怀柔+威慑”模式,一方面册封朝鲜国王,拉拢小弟,一方面要求“归还叛民、供应战马”,嘴上说“合作共赢”,实际上哪来公平?朝鲜发现,明朝的“温柔”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一旦自己稍有异动,便可能被修理。国内有反对派强烈反弹——“大明要啥给咱到底是独立国家还是大明的后花园?”加上国内经济问题突出,和明朝的贸易、派贡、供给物资,朝廷心里清楚,再闹下去,指不定哪一头先炸。表面的和谐只是暂时的,分歧越来越大,那股子不服气的劲头只能憋到心底。

你如果只听正方“朝鲜政治聪明,明哲保身”,觉得李芳远顺风应变多么高明,可细细掂量,这样的“灵活”到底靠得是什么?靠的不是信念,而是风向和拳头。我们不是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不好,但小国家每一次随风摇摆,都注定要接受大国给的“规矩”。看似是朝鲜拿捏自己的命运,又像被明朝牵着鼻子走。我们是不是也要给李芳远鼓掌,说他“滑不溜秋”的本事厉害?可是,真心实意的“内心强大”呢?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呢?难道只配在两强之间左躲右闪?一味顺从真能带来百年安宁?这个历史矛盾,到底谁来解?

这里有个绕不过去的槽点:到底是朝鲜“见风使舵”活得明白,还是被大明牵着鼻子失去自我?站在大国立场上,自然希望小弟乖乖听话,站在小国视角,能喘口气就知足了吗?你们觉得,在现在的国际关系里,小国面对大国,是该“灵活转圜”还是坚持原则?还是,这根本就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终极鸡汤题?留言说说,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