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那天,特朗普和欧盟高层通话时,忽然抛出个震惊众人的建议:对中国和印度额外加征百分之百的二级关税。就在这个电话前两天,一段视频在美国的社交网站上炸开了锅:一位肯塔基州的农民,哭得稀里哗啦地恳求特朗普跟中国谈个协议,否则整个农场搞不下去了,可能熬不过这个冬天。

这位农民可不是一般的农场主,他就是美国大豆协会的会长卡莱布·拉格兰。明知道贸易战不怎么样,为什么美国农民还一直坚定不移地 backing特朗普呢?如今中国的订单都变成了零,这些一直站在“票仓”上的农民们,又会怎么打算?特朗普想拉拢欧盟搞加税,是不是想用这个办法逼中国妥协呢?

到了2025年5月,中国突然宣布暂停购买美国大豆,别以为这事突然发生的哦,其实早有端倪。从年初开始,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关税就一路上升,2月4日又加了10%,到2月27日又加了10%,一直到4月9日,关税总累计已经涨到145%了。

中国也不甘示弱,3月5日对美国大豆重新加征了10%的报复性关税,再加上原本的增值税和最惠国税,整个税率算下来高达34%。

不出几个月,美国大豆卖到中国的数量一下子变成了零。农业部数据显示,20252026年的销售期限里,美国对中国的大豆订单就是“零”,而在前年, 中国还买走了132亿美元的美豆,占总出口的54%。

以前每到九月到第二年一月这段时间,美国的大豆出口都特别热,订单堆积得跟山一样。而今,今年情况可就不一样了,农民们可就寂寞了。肯塔基、伊利诺伊、堪萨斯这些地方的农场主看着成熟的大豆闲置着,找不到销路,仓库都快满了,价格也直线跳水。

这可不是美国农业第一次遇到危机了。回头看,2018到2020年的那场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美国农业总共亏了260亿美元,其中大豆就亏了将近200亿。如今的局势比以前还要难办。到了2025年,美国迎来了史上第六大丰收 year,产量预计会达到1.17亿吨。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撑,这么庞大的产量要面对国内市场的压力,供应一多,价格自然又一步跌。

中国早就做好了准备。自2025年3月起,大规模开始从南美进行采购。当月,巴西向中国出口的大豆达到了1570万吨,占其总出口的75%。到8月为止,中国从巴西进口的数量已达65.92百万吨,比去年同期多了4.8百万吨。7月份,中国单月的大豆进口首次突破11.67百万吨,几乎全部都是从巴西进口的。

中国的供应链布置得可真挺周到,不光提前锁定了巴西未来几个月的订单,还和阿根廷开始了豆粕的贸易合作,8月份阿根廷的豆粕首次出口到中国。而且,国内也在不断增强自给自足的能力,预计到2025年,大豆的产量会达到2100万吨,战略储备也超过了4500万吨。

特朗普的算盘明显偏差啦,他想通过提高对中印的关税来逼中国重新坐到谈判桌,但欧盟可不吃这一套。在布鲁塞尔十月的闭门会议上,欧盟官员干脆表态不打算为了美方的贸易战牺牲和中国的合作关系。毕竟,中国可是他们的重要贸易伙伴,加税只会让自己吃亏。

美国这边的压力开始发酵啦,全美有50万大豆种植户,农业这个行业直接或间接带动了超过100万个工作岗位,出口大豆还促进了23.1万个就业。眼下订单全部归零,不仅仅是种植户要破产那么简单,连运输、仓储、加工,还有那些小镇的经济都跟着受影响,情况还挺严峻的。

美国的农业产业规模可真不小,每年为GDP添了9.5万亿美元,占比竟然高达18.7%。不过,农业贸易的逆差却一直在攀升,最新的数据显示,7月份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卡莱布·拉格兰的愤怒可不是单纯的个人情绪。身为第九代农民,他家族的农场面积超过1000英亩,如今却得靠贷款来维持经营。在8月19日写给特朗普的信里,他提到,要是美国和中国还不谈拢协议,农民们就要站在破产的边缘了。

美国一些媒体也开始怀疑,特朗普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到底有没有给中西部的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Politico一篇报道指出,过去农民一直是特朗普最坚实的支持者,到了2024年大选时,在依赖农业的县里,超过77%的票都投给了他。不过现在,这些“票仓”似乎开始动摇了。

特朗普曾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示,希望中国把大豆订单提高三倍,可实际情况是,从5月起,中国就没有再下过任何订单。业内人士普遍觉得,中国不会轻易在压力下妥协。

中国采取的策略就是稳扎稳打,退一步海阔天空。面对美国频繁的关税压力,中国没有一味去硬碰硬,而是通过巩固南美的供应链、提升国内生产能力、增加战略储备,巧妙地规避了风险。而美国呢,反而陷入了产量大但价格低、市场有限、盟友缺乏的多重麻烦。

特朗普其实很清楚问题的严重程度。8月11日,他签了个行政命令,把对华关税暂时搁置90天,延到11月10日。不过,这算不上啥实质性变化,不过是“缓一缓”的策略罢了,农业方面也没有什么实质改善。到了9月9日,他又提议对中印都加征100%的关税,明显是想靠欧盟来给中国施压。

不过,欧盟方面反应得不算积极。欧洲的饲料行业已经发出警告说,如果美欧贸易战继续升级的话,大豆供应链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欧洲市场对于欧洲的饲料、乳制品和畜牧业的重要性,大家心里很清楚。

美国的农民实在压不住了,收获季节一到,仓库满满的豆子存不下,卖不出去,价格还持续走低。有的农民只能低价出手,赶紧甩货;也有人打算高价存到春节后再卖,可不管哪种办法,都是亏损。

中国的动作不光止步于进口这块。7月的时候,中国跟巴西签了好多关于农业合作的协议,内容挺丰富的,有建立直达运输通道、增加港口专线、还推进人民币结算等等。这些举措,不仅让采购成本变得更低,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美国的依赖。

拉格兰讲得挺明白:没有中国,美国的农业根本扛不住。但是特朗普照旧坚持“施压”不愿“协商”。从他建议的互惠关税措施,到用法律对非制裁国家的商品加征关税,再到拉拢盟友一起提高关税力度,这条路越走越窄。

美国的农业可不是孤零零的,农民遇到的难题迟早会波及到城市那边。税收基础变少了,失业率飙升,消费意愿降低,物流也跟着卡壳,这些麻烦迟早会爆发出来。没了中国市场,这可不只是少了几个订单那么简单,影响可大了。

到2025年,中国进口大豆的份额里,巴西占据了71%,创出了新高。反观美国,只剩下个位数的割合,还是在不断减少。这场“零订单”的变故,实际上是一场对抗和误判交织下的危机。谁能想到,当年“最忠实”的支持者们,现在反倒变成了最强烈的质疑声?

农民们的喊声不断增大,特朗普的压力也逐步加重。而中国这边,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让步的迹象。美方的“加税换合作”这个套路,在现实面前反复碰壁。中国通过多方布局和战略储备,把局面稳住了。而美国呢,正在为自己的政策埋单。订单一体验归零才算是个开端,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