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普股份斩获12连板,首开股份走出12天11板,然而周四午后1点28分,大盘突然掉头向下,从3899点高点急速下挫近百点,最终收于3831点。 这一天,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3.17万亿元,创下年内第三高量级。市场在欢呼中猝然跳水,超4100只个股下跌。券商、银行、保险成为拖累指数的主力,科技线情绪也被短暂压制。

尽管如此,市场中依然有结构性的光芒。旅游酒店、医药商业逆势收红,CPO、机器人、半导体设备仍维持强势。资金并没有撤离市场,它们只是在剧烈地调仓。

剧烈震荡的背后,是资金正在猛烈切换

周四的放量下跌,表面上看是获利盘集体兑现,尤其是此前涨幅较大的金融和传统权重板块。银行跌超2%,证券板块整体调整,多元金融同步走弱。有市场声音指出,这可能是机构借助金融板块“控盘”,抑制指数短期过快上涨。

但更深层的原因来自于资金的结构性迁移。一批敏锐的资金正从传统板块撤离,逐步向科技成长领域聚集。即便在周四整体跳水的环境中,中芯国际、工业富联、中际旭创等科技龙头仍保持强势,成交额均超200亿元。这意味着,行情的主线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加速收敛。

科技主线为什么越来越硬?

科技成长股的韧性来自于三个方向的持续赋能:政策、产业与资金。

政策上,国家“人工智能+”行动持续推进,算力网络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重点领域普及率将超70%。半导体国产替代的长期逻辑也在加强,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已提升至35%。

产业层面,华为首次公布未来三年昇腾芯片规划,950PR、960、970等多款芯片将陆续推出。全球AI算力需求持续爆发,英伟达GB200、华为昇腾、DeepSeek等大模型密集落地,拉动了从服务器、光模块到液冷技术的全产业链需求。

资金更是这场切换的坚定投票者。两融余额连续九周上升,突破2.14万亿元;外资加大对A股科技资产的配置,韩国散户对中国股票的持仓大幅增长28.2%。虽然科技股目前成交占比已超40%,可能存在结构性泡沫,但资金仍在向其中具有核心技术和明确成长性的龙头聚集。

细分赛道龙头,依然被高度聚焦

尽管大盘波动加大,资金在科技细分领域的布局却显得更加清晰。

AI算力与芯片方面,寒武纪、海光信息作为国产AI芯片代表,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半导体设备领域,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因国产替代的迫切性持续走强,后者作为国内半导体设备平台型企业,覆盖刻蚀、薄膜沉积等多环节,持续受益于产业链自主化。

光通信与连接作为高景气领域,中际旭创占据全球光模块市场份额超60%,800G和1.6T产品主导国际巨头供应链。新易盛也在800G DR8产品上实现92%良率,获微软、亚马逊等大单。

机器人产业化方向,绿的谐波作为谐波减速器国产替代龙头,市占率超30%,已切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奥比中光则因其3D视觉感知技术获特斯拉追加订单。

即便在市场整体调整时,这些龙头品种依然表现出抗跌性,甚至屡创新高。

量能告诉我们:行情还没有走完

周四全市成交额突破3.17万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放量7584亿。天量成交意味着分歧巨大,但同时也意味着换手充分,流动性仍然充裕。

这不是熊市的缩量阴跌,而是牛市氛围中的剧烈换仓。历史的经验是,天量震荡后,市场往往不会迅速转入下跌,而是通过震荡或板块轮动重新凝聚共识。

中原证券指出,当前上证综指市盈率约15.8倍,创业板指50.16倍,处于近三年中位数上方,市场仍适合中长期布局,只是投资者需避免盲目追高。

市场永远在争议中前行

有分析师认为,站上3800点已基本符合市场对流动性牛市的预期,短期进一步向上需要“流动性牛—基本面牛—新旧动能转化牛”的验证和转变。也有策略首席提示,需等待市场再次缩量企稳,短期可能进入横盘震荡。

更多机构声音强调,震荡是为了更好地向上。东方证券认为,科技行情并未消退,市场仍保持震荡上行格局。招商证券也分析,美联储降息是开始而非结束,中期维度上A股有望受益于宽松的美元流动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