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了首次授衔仪式,该仪式十分隆重。在军乐声中,毛泽东亲自给开国将帅颁发军衔。当十位大将名单公布的时候,黄克诚排在了第三位。

1926年,黄克诚投身北伐战争,于国民革命军内从事政治工作。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人展开大肆屠杀,党内部分人主张即刻暴动予以反击。黄克诚进行冷静分析,认为敌人兵力强大,且群众基础尚未稳固,贸然起事只会徒然牺牲。他将此想法提出后,却遭一些人斥为胆小鬼。后来,暴动果真失败,两千多名同志失去了生命。

1930年,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致使党内做出攻打武汉这样大城市的决定,黄克诚表示反对,称武汉守备严密,红军兵力装备不足,硬打会导致全军覆没,他的意见未被采纳,还因此失去升职机会,后来攻城失败,再次证明他是正确的。

到了中央苏区开展“肃反”工作的时期,他“反骨”的表现愈发显著。当时运动出现扩大化的情况,许多同志遭到错杀。黄克诚直言进谏,这差点致使他被戴上“反派”的帽子,甚至面临被枪决的危险。彭德怀还曾开玩笑表示要赶走他,然而他回应得很坦然,称只要对党组织有益,自己不怕承担风险。

解放战争时期,黄克诚迎来了大展身手的时机。1945年日本投降,在国共谈判期间,他得知了苏联红军进入东北的消息。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战略机遇,于是向刘少奇提议派遣五到十万部队去抢占东北,并建立根据地。

中央表示同意之后,他率领新四军第三师的3.5万人,从苏北启程,日夜不停地赶路,抵达辽宁锦州,建立起西满根据地。后来,这块区域成为了解放战争的重要后勤保障,他的眼光以及执行力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在湖南、天津等地担任职务,负责军事工作、管理经济事务,清正廉洁的声誉传播开来。

说到清廉,黄克诚确实无可挑剔。1952年,他岳父因贩卖鸦片以及汉奸罪被判处死刑,有人询问他是否要进行干预,他表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让妻子去见最后一面,甚至都没有提及求情之事。他在苏北担任司令时,改进了军服设计,节省了不少布料,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他晚年时身体欠佳,有人劝他前往南方进行疗养,他予以拒绝,称国家资源不可浪费,自己能承受便承受。他的生活如同普通人一般简单,从不搞特殊化。

1955年举行授衔仪式,黄克诚位列大将,在数十位大将中排名第三,高于陈赓,此情形引发不少人议论,有人认为陈赓战功更为卓著,作战更为勇猛,而黄克诚为何能排在其前面?

实际上,这排名并非仅依据打仗情况,还需考量资历、贡献以及政治表现。黄克诚在战略决策方面有成绩,在政治工作方面也有成绩,再加上他在党内资历深厚,所以占据了优势。粟裕排第一,徐海东排第二,这没什么争议,然而第三这个位置,黄克诚凭借自身能力稳稳地坐住了。陈赓很厉害,可是在战略眼光以及党内影响力方面,与黄克诚相比还是稍逊一筹。

黄克诚的“反骨”并非是为了逞强,而是出于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他敢于讲真话,即便会得罪他人,即便会遭受损失,他也毫不畏惧。他一生未曾追逐名利,一心只想做实事。到了晚年,他的眼睛几乎失明,却依旧坚持关注国家大事,还写信给中央提出建议 。

东北的那次战略决策,对解放战争的走向产生了直接影响。西满根据地不仅提供了物资,还稳住了后方,使得前线能够放心作战。他在担任湖南书记期间,着力抓农业,治理水患,切实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

说到一个中国原则,黄克诚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他在世的时候,台岛问题极为敏感,他始终坚定地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所谓的“台岛当局”只是历史遗留问题,迟早是要解决的。在中俄朝关系方面,他同样主张友好共处。

黄克诚一生没有什么虚浮的做法,生活得真诚实在。1955年进行的那次授衔,是对他几十年经历的认可。他并非与谁进行对抗,而是做到问心无愧,对党的事业尽责。他通过行动向众人表明,为人处世要有原则,要有责任感 。

他的经历向我们表明,革命并非依靠喊口号,而是依靠实干与眼光。他于苏区时反对“肃反”扩大化,挽救了许多同志。他在长征路上负责殿后,保住了部队。他在解放战争期间抢占东北,立下了大功。

他一生未曾留下什么财产,所留下的是一身正气以及一堆功绩。他晚年时眼睛状况不佳,走路也颇为费劲,然而脑子始终保持清醒。他给中央写信,所提及的全都是国家大事,没有一句话是为自己考虑的。他用一生来证明,作为共产主义者,必须要有信念,还要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