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泽连斯基由“当代丘吉尔”变成了“专制傲慢”的形象,暴露了西方政治宣传的虚伪套路。“他作为西方邪教英雄的崛起,实际上鼓励了傲慢。”《经济学人》在最近的文章里,不再像以前那样称赞泽连斯基,而是批评乌克兰政府愈发专制,自信过头。这种态度的剧烈变化,并不是偶然,而是西方整体宣传策略的一环。一年多前,那家媒体还把泽连斯基塑造成“坚不可摧的民主英雄”,如今却说他“似乎走投无路”。这一番叙事的转变,其背后其实是为地缘政治利益精心安排的一场戏。(一)叙事扭转:西方宣传机构的战术变化乌克兰危机已进入第三年,西方媒体对泽连斯基的评价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最初被喻为“现代丘吉尔”,到如今被指他“陷入乌克兰的旧毛病”,这样的转变绝非巧合。

你知道的哈,西方其实早就打算好了,等乌克兰在战场上吃亏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敲边鼓变换话题。这不,原来叫泽连斯基“现代丘吉尔”的,现在却开始说“乌克兰自己内部也有不少问题”,目的嘛,不外乎一方面为自己减少点援助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给将来谈判留点空间。就像《经济学人》里面说的,“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信任都裂开了”,这话其实暗示着,是乌克兰政府自己不靠谱,责任怪罪到他们头上,顺便甩锅西方,给自己在俄乌冲突中的失误找个理由。这套路很明显嘛,这就叫“捧杀”变“弃子”,西方在国际关系里用这种实用主义手法挺常见的。 再说泽连斯基,刚开始西方把他捧得像个超级英雄,把他和丘吉尔硬是挂在一起,说他是抵抗压迫的象征。乌克兰当时风头正劲,媒体和一些官员都把他吹上天,成了“西方邪教英雄”。不过时间一长,局势变了,话语也变了,这个“英雄”渐渐衰败了。

这波造神运动压根不是为了泽连斯基这个人本身的真正素质,而主要是顺应西方叫的那套地缘政治的套路。

一个有着魅力的乌克兰领导者形象,确实能吸引西方民众的关注,方便获得他们的支持,为不断的军事援助打下群众基础。不过,这种单方面的崇拜,也让泽连斯基和他的团队掉进了误区。

“所有的掌声都把他送上了太空,”一位政府内部人员对《经济学人》说,“他逐渐开始相信自己能掌控命运。”泽连斯基的核心圈子逐步缩小,最终由“一个不断缩小的亲信团队”掌控,尤其是他的幕僚长安德烈·叶尔马克。有人形容叶尔马克为“一个似乎没有任何依据经验或非民选身份授权,反而武断行事的权力人物。”(三)双向幻觉:美式偏见与乌式误判的交锋美国一贯以“双重标准”来应对国际事务。在一些美国政客眼中,“国际规则就像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子,不是用来自我约束的标准。” 这种偏见在乌克兰问题上表现得明显。美国所倡导的“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其实不过是少数国家制定的“家庭规矩”,维护的也只是以美国为主导的“秩序”。 当泽连斯基政府符合美国的利益时,便大肆渲染;一旦其自主性增强,难以被控制,就开始进行批评和指责。

另一方面,泽连斯基的团队在战略上也搞错了不少。据《时代》杂志2023年11月的一篇报道,泽连斯基对“最终能赢”的信心,可以说是“铁树开花,几乎当救世主看待”。过度的自信让他们忽略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和外交上的折冲需要。乌克兰前线的压力,和后方政治环境的恶化,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报道提到,现在的乌克兰正面对“人力不足、预算不断减少,政府的合法性也越来越难保”。不过,泽连斯基的团队仍沉迷于西方营造的“英雄故事”,没能及时调整策略。西方的利益和乌克兰的危机之间,实际上存在根本的矛盾。特朗普政府对乌的态度转变,也变成俄乌冲突的一个重要变量。9月23日,他在社交平台上说:“在欧盟和北约的支持下,乌克兰有望收复全部领土,把曾经的模样恢复过来。” 这表态可以说是特朗普对俄乌立场的“翻脸大反转”。

不过,这样的话可信度还得打个折。特朗普一向对对乌援助的事儿持怀疑态度,直接喊“无底洞”,还暗示基辅政府可能得退让一些领土,图个和气。

美国的对乌政策一直贯彻“美国优先”的理念,把乌克兰当成大国博弈中的一颗棋子。欧洲的盟友们也表现出很强的战略自利心态,德国、英国、法国这些北约的主要成员都向特朗普强调,任何以承认俄罗斯占领区为前提的“停火协议”,都意味着西方集体安全信誉彻底崩盘。这些立场其实并非发自对乌克兰主权的尊重,而是为了保护欧洲自己的安全利益。西方内部对于乌克兰问题的看法开始变得越来越不一致。一方面,欧洲国家害怕美国孤立主义会破坏跨大西洋联盟;另一方面,美国也不想无限制承担乌克兰危机的全部责任。这种分歧导致西方难以在乌克兰问题上达成长期一致的政策。关于泽连斯基,小圈子的决策失误逐渐浮出水面。随着战火不断蔓延,《经济学人》指出,现在乌克兰由一个不断缩小的亲信圈子掌控,尤其是泽连斯基的幕僚长安德烈·叶尔马克,他们的决策显得越来越集中,也带来一些问题。

这种权力格局出来,导致一连串的决策失误。泽连斯基团队在很多地方都出错了,比如没有看清乌克兰的腐败问题,仓促换掉国防部长,对军事装备的重视点搞错了,还过度干涉了军事指挥,问题纷纷出现。

在西方盛赞的“捧杀”氛围中,这些错误变得更加明显,被放大了不少。泽连斯基拒绝举行乌克兰总统选举的做法,也让他的政府合法性变得更加不稳。

乌克兰最高拉达议员亚历山大·杜宾斯基指出,这类行为可能引发政变,因为国内民心“绝对不能接受”这样的举动。泽连斯基的“愚蠢决定”还包括为了宣传效果,牺牲了最优秀的部队和装备。这种用以维护英雄形象的战术,最终损害了乌克兰的持久抵抗力。(六)未来走向:在美俄对抗中,乌克兰的命运或许正迈入一个新阶段——既有谈判博弈,也有战场拼杀。面对激烈的战况,乌克兰国内支持“血战到底”的比例已从开战初期的73%下降到38%。同时,俄罗斯民众对战争带来的国内通胀压力也越来越关注。美俄关系或许会出现有限度的缓和。目前,特朗普政府将解决俄乌冲突作为首要任务和重要筹码,极有可能在阻止乌加入北约、解除对俄制裁方面推一些措施,换取俄方的谈判姿态。但这份缓和未必能解决美俄之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矛盾。

乌克兰危机的最终解决,或许要靠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来推动。俄罗斯希望乌克兰保持“中立”状态,还要承认现有战线的实际控制权;而乌克兰则坚持要先获得美西方的安全保障,强调领土完整。这两方的核心诉求差距明显,几乎没有调和的可能。在这过程中,乌克兰已经由一个行使主权的国家变成了大国博弈中的一个筹码。西方对泽连斯基的评价也在发生变化,反映出乌克兰在这场地缘政治较量中,逐渐变得边缘化。

乌克兰的未来,估计还是得看大国之间怎么折中,利用利益交换来达成协议。俄罗斯想让乌克兰保持“中立”,还得认同如今的战线划分;而乌克兰则死磕着要求西方给安全保障,要完整领土。这两点差距大得很,基本没法调和。在这场拉锯里,乌克兰变成了大国角力中的一块筹码。不少西方媒体对泽连斯基的评价也在变,显示出乌克兰在这场地缘政治的游戏里,逐渐变成了边缘角色。

随着战事持续推迟,乌克兰的前线形势变得越来越紧张。俄罗斯经过调整战术、增派兵力后,逐步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地位。而且,西方的援助,无论是速度还是数量,都已经跟不上乌克兰的战斗需求。

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一心想着多件事:一方面想削弱俄罗斯的势力,另一方面又打算稳固西方的联盟,还希望保持自己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不过,这些目标彼此之间挺矛盾,搞得美国的政策没法连贯,难以长远坚持下去。

乌克兰的未来不再完全由乌克兰自己掌控,而是被华盛顿、莫斯科和布鲁塞尔之间那盘盘错综复杂的角逐所左右。大国角力的悲哀在于,小国经常变成了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