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皮莎现身!孙颖莎训练场变身“莎悟空”!每一张都好好玩好开心
亚锦赛明天就要开打了,现在还能笑的这么欢的,估计只有孙颖莎了吧,看她在训练场上玩的最欢的就来她了。
印度那边的训练馆里,地胶还没铺完,电子屏还在接线,甚至还有青蛙从场地边上蹦跶过去。 可咱们的孙颖莎呢,就跟没看见这些似的,正和何卓佳练球练得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眉眼弯弯的,笑得那叫一个甜,简直跟赛场上一板打死对手的“小魔王”判若两人。
她不知道从哪儿找来根棍子,当金箍棒似的耍着热身,单脚独立还比划个“手搭凉棚”的造型,活脱脱一个“莎悟空”,结果这即兴表演正好被路过的教练抓个正着,她被抓包后那个吐舌头的表情,直接成了全场笑点。
这还没完,她跟翔哥俩人拽着那根“金箍棒”较劲,谁也不撒手,教练邱贻可(Coco)在旁边看着,笑得眼睛都眯成缝了,压根找不着。 你说这是大赛前的紧张训练?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个相声剧场呢。
但你可别被这欢乐场面骗了,莎莎这笑呵呵的背后,藏着团队的大心思。 陪她练球的何卓佳,那是国乒里少有的颗粒打法高手,这次安排她跟莎莎对练,明摆着是针对日本队的桥本帆乃香、朝鲜的金琴英这些擅长颗粒打法的硬茬子。 莎莎这等于赛前就把对手的套路摸了个底儿掉。
对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从北京机场集合到印度训练场,女队主教练马琳一直没露面。 这已经是他继北京大满贯之后,第二次缺席国际大赛了。 现场指导孙颖莎的是邱贻可,带着王曼昱的是任浩,教练组各项工作倒是有条不紊,但马琳指导到底去哪儿了,网上可是猜啥的都有,评论区都快炸锅了。
说到教练邱贻可,他对莎莎那可是像对自家闺女一样精心栽培。 你们可能不知道,去年亚锦赛,莎莎输给了日本那个张本美和,赛后技术分析显示,她的反手反应速度比对手慢了0.08秒,这在乒乓球台上差不多就是半步的距离。 就因为这0.08秒,邱贻可教练当时就“怒”了,直接放话说:“输球可以,但不能输在反应上! ”
他立马给莎莎启动了一套叫“男性化改造”的秘密训练。 那训练方法,听起来都狠:让莎莎蒙上眼睛接发球,全靠听力找球路。 训练场上,邱指导拿着战术板比划男队员的击球线路,有时候还亲自模仿伊藤美诚的发球动作,能把莎莎逗得笑到扶墙。 但一到分析数据的时候,他秒变严肃,“昨天接发球第三板变线只有25次,比陈梦少8次”这种细节抠得那叫一个死。 他们给训练计划起的代号都带着股四川火锅味,什么“火锅行动”、“冒菜计划”。
最狠的一次,莎莎连续接了男队员23板爆冲,下来之后手肘冰敷了半小时。 但这苦头没白吃,效果是实打实的。2023年德班世乒赛女单决赛,莎莎在2-2平后连追6个赛点夺冠,当时邱贻可在挡板外竖起三根手指,那是暗示执行第三套战术。
赛后数据一看,她的反手得分率比两年前高了整整19个百分点。 到了2024年澳门世界杯,日本网友看到邱贻可拿着IPAD分析早田希娜肩部转动角度时,都哀嚎了:“连0.5度的变化都要研究? ” 莎莎自己的战术笔记里,更是画满了128种发球路线图,每种都标了5种可能的回球方式。
邱贻可对莎莎的好,不只是技术上。 每次大赛前,他都会悄悄在莎莎的球拍袋里塞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打丢算我的”、“你比对面快0.1秒”这样鼓励的话。 2023年杭州亚运会女单决赛前,他知道莎莎闻到咖啡香能放松,就休息室里放了台迷你咖啡机。
这种细节,早就超出了普通师徒的情分。 在瑞典比赛的时候,有人拍到莎莎左臂挽着邱贻可,右手被好友何卓佳拉着,三个人有说有笑地走进场地,那画面特别暖。 要知道,之前有比赛邱导和佳佳没随队,莎莎一个人面对训练和比赛,看着都让人心疼。 现在她最信任的人都在身边,状态明显轻松多了。
莎莎身边,除了邱指导这样的严师慈父,还有像何卓佳这样的贴心姐妹。佳佳就像是莎莎的“生活管家”,训练时会贴心准备饮料,比赛中间还会细心叮嘱。 她们的友谊特别真挚,偶尔还有些幽默温馨的小互动。
队医袁大也是莎莎的“饭搭子”,能一起喝茶的那种关系。 出门在机场,袁大都会亲自带着莎莎,要是找不到莎莎了,袁大肯定是第一个跑出去找的。 有这样的团队围着,莎莎才能在外面安心比赛。
说了这么多训练和团队的严肃事,其实莎莎在队里可是个开心果。她那个“莎言莎语”的习惯特别可爱,训练时喜欢自言自语,其实那是她高度专注,在碎片化的语言里反复确认节奏和旋转感觉。 她跟王曼昱练女双的时候,训练场能直接变成欢乐剧场。 有一次她接发球一个箭步冲上去,跟王曼昱撞个满怀,俩人蹲在地上笑到起不来。
还有一回,王曼昱救球时拖鞋飞了,莎莎下意识用球拍来个海底捞月,结果乒乓球精准掉进了场边李隼教练的保温杯里。 这种场面多了去了,有网友统计过,一段20分钟的训练视频里,她俩非必要的肢体接触高达17次,跑动距离比正式比赛还多1.5倍。
莎莎这种活泼劲儿,也体现在她那些出圈的表情包里。 有一次赛后采访,记者问了个刁钻问题,镜头前的她圆睁着眼,嘴张成O型,愣了好几秒,那个“莎莎震惊”的表情后来在网上疯传。 日本选手平野美宇都说过:“看到孙选手笑的时候,我就知道要放大招了。 ” 这姑娘就是有这种本事,能把专业和真性情揉在一块,一点也不违和。
从2018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青奥会上击败平野美宇夺金,到现在七年过去了,那个17岁的小姑娘已经成了连续161周排名世界第一的“万分女王”。 这七年,她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现在女子乒坛独一档的存在,领先第二名超过2800多分,这差距简直是统治级的。 球迷们说得好:“七年前,她靠天赋赢球;七年后,她靠体系和心态统治。 ”
赛场外的莎莎,低调、简洁,不追热点,但做公益捐款时从不声张金额。 她会鼓励年轻队员,也会在赢了比赛后第一时间去拥抱安慰对手。 2024年世乒赛,她半决赛击败队友蒯曼后,马上上前拥抱的那一刻,被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都转发点赞,说是“冠军的胸怀”。
这次亚锦赛,训练条件确实有点凑合,场馆里温度高湿度大,空调还时好时坏,国乒队员们练完一身汗,听说洗澡水都得先放20分钟污水才能用。 队伍带了200箱矿泉水、20箱泡面,还有成堆的自热饭和肠胃药,教练下了死命令,刷牙洗脸都得用自带水。 但这好像一点没影响莎莎的心情,她在训练场上那股开心劲儿,就像个小太阳,能照亮整个场馆。
看着莎莎在训练场上一会儿认真得头发湿透,随便一抓每一缕都能竖起来,一会儿又笑得像个没心没肺的孩子,让人不禁想问,这种在极致刻苦和纯粹快乐之间无缝切换的能力,到底是怎么练就的? 对于像马琳指导这样关键人物的缺席,在竞技体育的团队协作中,其影响究竟该如何衡量,是依靠体系的强大,还是更依赖于每个个体的不可或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