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段苏权的军衔让人议论纷纷,有人觉得他被授予少将的军衔不太合适,认为他至少应该有中将的军衔,甚至还有人希望他能成为上将。现在,我们就从段苏权的经历出发,来探讨一下他究竟该授予什么样的军衔比较合适。

段苏权和他的战友们

段苏权在1926年参加农民运动时才10岁,1930年14岁时就加入了共产党,1932年又加入了红军。虽然他很早就投身革命,但他的参军时间并不算太早,因为大多数开国中将的参军时间都不会晚于1930年。加入红军后,他一直在湘赣苏区,也就是红六军团的战斗中。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二、六军团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从贵州返回湖南。这时,段苏权被任命为黔东独立师的政委,带领由地方独立团500人和红六军团伤病员200多人组成的700多人的队伍,在贵州东部山区继续战斗。他们的行动成功牵制了湖南、贵州、四川三地的数万敌人,有效配合了主力部队的东进。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黔东独立师坚持了两个月,最终全军覆没。段苏权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躲过了敌人的搜捕,最终独自返回了家乡。在那里,他待了三年时间。这段“脱队”的经历成为了他只被授予少将的原因之一。

段苏权是一位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领导人。他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战开始后,段苏权从茶陵、长沙一路走到太原,找到了老领导任弼时。任弼时作为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最高负责人,非常了解段苏权,于是将他送到延安学习。毕业后,段苏权在总政治部担任教育科科长,同样在任弼时的领导下工作。1940年,他上前线到晋察冀,先担任平北军分区的政治部主任,后来成为政委。抗日战争期间,他为平北军分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个军分区就在今天北京附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但毕竟是晋察冀军区下属的三级军区。当时,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通常会授予少将军衔。

段苏权

在解放战争期间,段苏权在冀热察军区工作。这个军区是在张家口被占领后,由冀察军区在平绥路以北新设立的,属于晋察冀军区的一部分。在曾思玉调离后,段苏权成为了冀热察军区的司令员,政委是刘道生,这个职位和许多开国中将的地位相当。不久,冀热察军区又归入了冀热辽军区,军区的主要部队约8万人,全部转至东北军区,成为了林彪指挥下的部队,主要改编为第8和第9纵队。1947年底,段苏权被任命为第8纵队的司令员,接替了原司令员黄永胜。

在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时,段苏权指挥的8纵在紫荆山外围失守后没有上报,这让林彪提出了“大兵团作战,军纪要严”的观点。此外,在进攻锦州机场时,他们多次询问总部打哪个机场,这给了卫立煌机会,让他成功空运了两个团的兵力到锦州,增加了东野部队攻占锦州的难度。战役结束后,当东野主力部队进入关内时,段苏权被留在东北,并被降为东北军区作战处处长,相当于师级干部。半年后,他才重新升为军级干部,担任东北军区副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段苏权投身空军事业,先后担任空2军军长和志愿军空军副司令员,他的上级是老战友刘震。战争结束后,他担任华北军区空军司令员,级别等同于准兵团级。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三位准兵团级少将之一。考虑到段苏权的资历和战功,中将军衔似乎更为合适。虽然授予少将也有其道理,但上将军衔对他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

段苏权同志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仰。从参加红军到投身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他始终冲锋在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致力于国家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是一位深受人民尊敬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一个原因是他的职位基本达到了中将的标准。首先,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是黔东独立师的师长,红军时期的师长一般都对应着中将的级别。此外,有些中将如张震,在红军时期只是团级干部。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是第八纵队的司令员,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中将职务。另外,他还担任过准兵团级的职位,这也是一个应该被授予中将级别的岗位。

第二方面原因是他在这段时间里也取得了不少战功。在红二、六军团转移后,他带领几百名红军留守,成功支持了主力部队的转移,甚至为中央红军顺利西进做出了贡献。在抗战期间,于平北军分区,段苏权也有开辟根据地的功劳。而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中,他所在的第八纵队截断了廖耀湘兵团退往营口和沈阳的路,为活捉廖耀湘和全歼廖兵团立下了汗马功劳。

根据他的表现,段苏权确实值得获得中将军衔。不过,授予他少将也有其道理。

首先,他的“离队”经历是一个重要因素。黔东独立师战败后,他回到老家待了三年,这段时间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我党早期,很多有类似经历的将领在授衔时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比如南昌起义的师长周士第,如果按照红军时期的资历,他甚至可以被授予大将或更高军衔,但由于离队五年,回来后只能担任师级干部,最终被授予上将;再如白志文少将,他在红军时期也是师长,但在抗战期间有过“离队”经历,导致后来的职位并不高。当然,段苏权的离开是因为客观原因,他是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而全军覆没,立了大功才“离队”,我们应该客观看待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