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重大利好!22个机器人季报集体增长,这3个龙头全部增超50%
深夜的财经圈被一份份季报刷屏了。 不是一家两家,而是整整22家机器人公司,像约好了一样,同时交出了业绩增长的“成绩单”。其中三家具龙头相的企业,业绩增幅全部超过50%。 这已经不是回暖,简直是一场集体“暴动”。
最颠覆认知的还不是增长本身。 一家名叫中复神鹰的公司,利润竟然猛增了854%。 更意外的是,一家利润还在亏损中的企业,赛摩智能,居然也实现了51%的利润增长。 这在往常简直不敢想象,仿佛整个板块的公司,无论大小盈亏,都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着向前跑。
这种齐刷刷的增长阵势,在当下的经济环境里,显得格外扎眼。 它似乎在宣告,机器人这个讲了很久的故事,这一次,真的开始用真金白银兑现了。
来看一组具体数字。 中复神鹰的利润达到6293万,中能电气利润大增223%至511万,广东建科利润增长190%至1530万。 涛涛车业的利润规模最大,增长了101%,达到6.07亿元。
在增长50%到100%的阵营里,福达股份利润增长83%,做到了2.21亿。 雄帝科技利润增长71%,为1838万。 就连前述的赛摩智能,虽然账面上还亏着943万,但同比减亏了51%,这种“亏得少”也是一种积极的信号。
这三家龙头公司的表现,可以说是整个板块的缩影。 涛涛车业,这家公司以前主要做高尔夫车、全地形车这类“小众玩具”,今年却突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搞出了大动静。他们的三季报显示,营收增长了24%,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直接翻倍。 背后的关键是把海外工厂建了起来,成本降了下去,利润自然就冒出来了。
和而泰的故事更值得玩味。 它身上贴着两个热门标签:机器人和摩尔线程核心概念股。 其三季报里藏着一个精妙的细节:营收增长17%,但利润却飙升了近70%。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它卖的产品更赚钱了,利润率上了一个大台阶。 市场愿意为它的技术和概念付出更高溢价。
第三家东方精工,净利润大幅增长54%。 不过这种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非经常性收益,也就是一次性的好处。 但市场更关注的是它的另一个动作:和乐聚机器人签了战略合作协议,摆明了要联手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这给投资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这些公司业务各不相同,增长背后有共同的推手。 2025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智能仓储、消费电子等下游行业的需求突然爆发,产生了大量订单。 工厂里的自动化改造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迫切。
政策的风口也到了。 国家层面的产业规划给出了清晰的方向,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开始在各地落地。 这使得机器人公司不仅能拿到更多订单,还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技术研发和产能扩张。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力量是技术突破,特别是AI大模型的加持。 以前的机器人可能更像一台精密的机器,现在则被赋予了“大脑”,能理解更复杂的指令,适应更动态的环境。 这使得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汽车制造车间,迅速蔓延到物流分拣、园区巡检、甚至餐厅服务等更广阔的领域。
广东建科研发的智能检测机器人,正在替代人工在危险的建筑工地内作业。 中能电气推出的“储充机器人”,则试图解决新能源车充电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这些都不是实验室的概念品,而是已经产生实际收入和利润的真实产品。
行业的造血能力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一份涵盖更广范围的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经营现金流净额同比上涨超过200%。 这说明,企业赚到的钱正实实在在地流进账户,而不仅仅是账面上的利润数字。 整个行业的健康度在提升。
当然,挑战依然肉眼可见。最核心的零部件,比如精密减速器,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能占到总成本的七成。 一些产品在复杂现实环境中的稳定性,还有待时间检验。 但眼下,订单的涌入是实实在在的。 多个亿元级别的采购项目在2025年第三季度集中出现,预示着行业正站在从“演示验证”到“规模交付”的门槛上。
市场的反应最为直接。 在二级市场,机器人板块已经成为2025年诞生多个十倍股的摇篮。 资金的热情从概念炒作,逐渐沉淀到对业绩兑现的追逐上。 投资者们开始拿着放大镜,仔细审视每一份季报里的营收和利润细节,寻找下一个真正能长大的行业巨头。
22家公司业绩集体飘红,只是一个开始。 它揭示的深层逻辑是,自动化、智能化的浪潮已经渗透进经济的毛细血管,并转化成了强劲的购买力。 这场由业绩驱动的机器人狂欢,正在重新定义未来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