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路车这个圈子里,有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最恨新技术的,往往就是那群靠它吃饭的职业车手。任何一项你今天觉得理所应当的配置,当年都可能是一场腥风血雨,被顶级大pro们喷得体无完肤。他们罢工、抗议、在媒体上抱怨,仿佛任何改变都是在摧毁这项运动的灵魂。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回头。这背后仿佛有一套写好的剧本,周而复始地在上演:抵触,唾骂,真香。今天,我们就来翻翻这本百年公路车“黑历史”,看看那些曾经被钉在耻辱柱上的技术,是如何一步步爬上神坛的。

剧本第一幕:“这玩意儿要命!”

先从离我们最近的碟刹说起。十年而已,现在你买高端公路车,想找个圈刹版,比找个不加班的老板还难。但在2016年,当UCI(国际自盟)刚点头允许在比赛里试试碟刹时,车手们直接炸了,用一场罢工把测试赛给搅黄了。

那年的巴黎-鲁贝,更是把恐慌推向了高潮。文托索摔车,腿上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所有矛头瞬间指向了碟刹盘片,说它就是个挂在车架上的“血滴子”。移动之星车队的老将萨瑟兰对着镜头怒吼:“非要等到出大事,他们才明白这是个馊主意吗?你问问有几个车手想要碟刹?一个都没有!”

这话今天听着,是不是有点魔幻?当年信誓旦旦的英力士车队,也是扛到2021年才彻底投降。现在呢?碟刹的制动力、全天候的稳定性,谁用谁知道。至于那个“血滴子”?早就被证明是虚惊一场,该摔车还是摔车,跟碟刹没半毛钱关系。

头盔也演过同一出戏。1989年,格雷格·莱蒙德靠着一顶破风头盔,在环法最后一天计时赛上,从费尼翁手里抢走了8秒,逆转夺冠。这本该是最好的安全广告,但职业车手们不买账。他们觉得这玩意儿又闷又热,影响发挥。直到2003年安德烈·基维列夫在比赛中因头部重伤离世,UCI才痛下决心,强制佩戴。即便如此,车手们还是讨价还价,弄出个“最后5公里以上爬坡可摘头盔”的奇葩妥协。安全?在成绩和“感觉”面前,有时真得靠边站。

剧本第二幕:“这玩意儿毁了比赛!”

如果说安全是第一道防线,那“竞技纯粹性”就是车手们的第二座堡垒。

变速器,这在今天看来和轮子一样天经地义的东西,诞生之初也被视为“作弊”。当年的硬汉们觉得,爬坡就该用30的踏频咬牙硬刚,要么就给老子下来推!想换个更轻的齿比?行,停车,松开快拆,把后轮翻个面,用另一边的更大飞轮,爬到坡顶再给它翻回来。即便后来坎帕尼奥罗搞出了那个需要三只手才能操作的Cambio Corsa变速杆,也依然被保守派视为对勇气的亵渎。

还有功率计。这玩意儿简直是弗鲁姆时代的“原罪”。2018年,环法总监都动了心思要禁掉它。理由是啥?说车手们都成了数据机器人,死死盯着功率计,按照自己的阈值功率爬坡,谁也不敢轻易进攻,导致比赛沉闷无比,毫无激情。弗鲁姆低头看码表的经典画面,成了“证据”。连尼巴利这样的顶级车手都附和,说功率计扼杀了车手的直觉和血性。

后来呢?后来我们才知道,弗鲁姆低头是为了放松颈部肌肉,改善呼吸。职业车手的能力早就刻在肌肉里了,赛前的路线勘查和教练分析比比赛中看一眼数据重要得多。功率计,不过是把训练科学化的结果,呈现在了比赛中而已。

对讲机更是重量级。UCI禁了又放,放了又搞“无对讲机试验赛”,折腾了十几年,到现在奥运会和世锦赛还不让用。一方说,这让车手成了车队总监的提线木偶,失去了自己阅读比赛的能力;另一方说,这能及时通报前方事故,提升安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到现在,估计还能再吵十年。

剧本第三幕:“修车师傅今天想辞职了吗?”

有些变革,车手们没意见,甚至还挺喜欢,但却把技师和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折磨得死去活来。

万恶之源,压入式中轴(BB30/PF30等)。这玩意儿当初顶着“更轻、更强、成本更低”的光环诞生,结果呢?成了自行车异响的最大策源地。无数个夜里,你都能听到车友群里传来哀嚎:“我的五通又开始唱歌了!”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催生出十几种互不兼容的“标准”,每次更换都像在开盲盒。好在,天道好轮回,你看现在的新车架,不是T47螺纹,就是回归传统的BSA,厂商们自己也玩不下去了。

还有全内走线。高端车型的标配,看起来确实简洁又破风。但只有自己动过手的人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噩梦。以前调个把立高度,松两颗螺丝的事。现在?可能得拆前叉,重新穿线灌油,没半天功夫下不来。当然,对顶级豪车来说,无线电变和液压刹车解决了部分问题,可对于广大普通车友,内走线带来的麻烦,远大于那点所谓的“气动优势”。

一体把更是霸道总裁。把立长度、弯把宽度、形状角度,厂家给你配好了,你爱用不用。不合适?要么忍,要么花大几千块钱换,还得是同品牌的。自由度?不存在的。

终章?不,是新的轮回

现在,最新的战争正在“真空胎”和“无钩轮圈”的战场上打响。剧本还是一样。真空胎被贴上“不安全”的标签,一旦爆胎漏气,场面比管胎脱圈还难看。无钩轮圈更是被职业车手工会主席亚当·汉森公开炮轰,认为它增加了轮胎脱离的风险,是在拿车手的生命开玩笑。

前段时间德亨特在阿联酋巡回赛上那台摔烂的战车,轮胎与轮圈分离,再次把无钩圈推上了风口浪尖。

结局会怎样?没人知道确切答案。但看看历史吧。鉴于真空胎在滚阻上的巨大优势,我们大概可以预见,几年后,当所有车队都默认使用真空胎和无钩圈时,今天的这些争论,又会成为老车迷嘴里一个“想当年”的笑谈。

所以你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公路车的技术史,就是一部“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傲娇史。车手们永远在怀念那个“纯粹”的年代,但他们的身体,却一次又一次地,拥抱了那些能让他们更快、更强的“魔鬼发明”。

那么问题来了,在你心里,哪项技术革新最让你“痛恨”?或者,你觉得下一个会被骂出翔,然后又“真香”的技术,会是什么呢?评论区聊聊。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