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1日,朝鲜召开第十四届最高人民会议第十三次会议。

21日,金正恩发表讲话,明确表示朝鲜绝不会放弃核武器。

他称核武器是“国家存亡的必然选择”,是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维系政权的“终极安全屏障”。

这句话一出,半岛局势立刻蒙上浓重阴影。

但金正恩并未彻底关闭对话通道。

他紧接着提出条件:只要美国承认朝鲜拥核现实,放弃无核化执念,真心寻求和平共处,朝鲜愿意坐下来谈。

表面看,这似乎自相矛盾——一边死守核武,一边又抛出橄榄枝。

实则不然。

朝鲜的战略逻辑非常清晰:底线不能碰,但空间可以留。

问题在于,美国和韩国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前提?

很多人指责朝鲜“不讲理”,却选择性遗忘这个半岛几十年来经历了什么。

二战结束,半岛分裂;三年战争,百万人死亡;冷战期间,北方长期被封锁孤立;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中国转向改革开放,朝鲜瞬间沦为国际体系中的孤岛。

与此同时,美军在韩国常年驻扎,美韩联合军演年年升级,演习脚本甚至包含“斩首行动”与“政权更迭”。

在这种环境下,一个国家领导人怎么可能不焦虑?

怎么可能不恐惧?

核武器对朝鲜而言,早已超越军事意义,成为政权存续的保险单、民族尊严的最后屏障。

萨达姆没有核武器,被推翻;卡扎菲主动弃核,惨死街头。

这些案例,平壤必然反复推演。

他们不是不想和平,而是不敢相信没有核武器的和平。

2018至2019年,金正恩与特朗普三次会晤,一度让外界以为春天将至。

但谈判最终破裂,核心分歧就在于:美国坚持“先完全弃核,再谈补偿”,朝鲜则要求“同步行动、分阶段解除制裁”。

双方谁都不愿先让步,信任一点点崩塌。

如今朝鲜态度更硬——既然你非要我先交枪,那我直接告诉你:枪不会交,但如果你愿意换个思路,我们还能谈。

可现实是,特朗普再度执政后,对朝政策明显回归“极限施压”。

白宫虽偶有“愿无条件对话”的表态,但制裁未松、军演照旧,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反而加强。

在朝鲜看来,这根本不是谈和平的姿态,而是围堵逼降的手段。

更令其愤怒的是,美韩近期提出的“分阶段无核化”方案,表面让步,实则仍将“弃核”作为一切前提。

朝鲜认为,这等于否定其拥核合法性,等于要求它先认错再求饶。

这种逻辑,怎么可能接受?

这种僵局并非半岛独有。

伊朗核问题就是镜像。

伊朗坚称有权和平利用核能,西方则断定其发展核武,于是制裁层层加码。

伊朗以浓缩铀丰度提升回应,双方对峙十余年。

最终靠多方谈判达成伊核协议——虽然后来美国单方面退出,但至少证明:单靠施压压不出解决方案;只有承认对方核心关切,才可能找到出路。

半岛问题的症结早已不是“有没有核武器”,而是“如何在一个拥核朝鲜存在的前提下,构建新的地区安全秩序”。

美国若继续死抱“无核化”目标,谈判就永远卡在起点。

这就像盖房子,只盯着金光闪闪的屋顶,却拒绝打地基,房子迟早塌。

朝鲜要的不是无限扩张核武库,而是一个明确信号:即便我不弃核,你们也不会颠覆我、攻击我。

只要这个信号足够强,它未必不会在核试验、导弹试射等敏感行动上有所克制。

可惜,美国始终没想通这一点。

它迷信制裁能压垮朝鲜,却无视几十年来的反例。

制裁确实让民众生活艰难,但政权反而强化“自力更生”“强盛大国”叙事,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凝聚力。

你越压,它越抱紧核武器,认定这是唯一能对抗威胁的筹码。

恶性循环,持续至今。

此时,中国的角色尤为关键。

多年来,中国始终主张通过政治对话解决半岛问题,反对单边施压或军事冒险。

外交部多次强调“正视问题根源”,不能只盯着结果。

这话看似平淡,实则分量极重。

中国是极少数既与朝鲜保持联系、又与美国维持沟通的大国。

它不喊“政权更迭”,而是坚持“双暂停”——朝鲜暂停核导活动,美韩暂停大规模军演,为对话创造空间。

有人嘲讽中国“和稀泥”。

真是和稀泥吗?

一旦半岛开战,最惨的不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而是紧邻的中国、韩国、日本。

战争带来的难民潮、核泄漏风险、经济崩溃,谁都扛不住。

中国劝和促谈,不是道德表演,而是基于最现实的国家利益。

其方案也极务实:先停火,再谈信任措施,最后构建长远安全架构。

这比“先弃核再谈一切”现实得多。

当然,也有人质疑中国“护着”朝鲜。

其实不是护着,而是清楚一点:彻底孤立朝鲜,只会让它更极端。

历史反复证明,被逼到墙角的政权,往往选择最激进手段自保。

与其如此,不如留一条对话缝隙——哪怕再小,也比完全焊死强。

中国这些年做的,正是努力维持这条缝不被彻底封死。

半岛问题本质是典型的安全困境。

朝鲜因不安全而发展核武;美韩因朝鲜拥核而加强军演;朝鲜见对方动作升级,更觉必须强化威慑……循环往复,无人下台。

打破循环,需一方先迈出信任一步。

但谁敢?

美国不敢,怕被批“软弱”;朝鲜更不敢,怕一松手就被趁虚而入。

于是僵持继续。

嘴上说愿谈,手上动作不断。

朝鲜试射新型导弹,美韩扩大军演规模。

“边谈边斗”成常态。

但国际政治早已不是零和游戏。

朝鲜需要安全,美国需要稳定——这两个目标真的冲突吗?

未必。

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安全”与“稳定”。

若美国能接受一个“拥核但受约束”的朝鲜,比如通过核查机制、导弹射程限制、不首先使用承诺等,未尝不能达成某种“冷和平”。

而朝鲜若真想改善民生、发展经济,也需顾及邻国感受,不能靠挑衅刷存在感。

有网友猜测,朝鲜内部也在权衡。

核武器是政权合法性的核心支柱,但长期制裁严重拖累经济。

金正恩近年反复强调“经济建设与核武力建设并进”,说明他清楚:光有核武,百姓吃不饱,政权难长久。

其策略或许是:用核武换谈判筹码,再用筹码换经济空间。

前提是,对方先承认其“拥核国”身份。

这看似“先上车后补票”,但国际政治本就现实。

印度、巴基斯坦当年搞核试验,国际社会起初强烈反对,后来默认;以色列核能力是公开秘密,无人逼其弃核。

为何朝鲜标准不同?

地缘因素固然存在,但朝鲜自身言行也加剧不信任——频繁试射导弹、激烈威胁首尔东京,邻国如何安心?

破局关键不在技术细节,而在心态转变。

美国需放下“道德优越感”,承认朝鲜是必须打交道的现实存在,而非待改造的“问题政权”。

朝鲜也需明白:安全不是靠核弹数量堆出来的,而是靠稳定周边关系与可预测行为赢来的。

特朗普再度执政,其对朝风格人尽皆知——爱搞大场面、谈大交易。

2018年他与金正恩会晤,虽未成功,但打破了“领导人不能直接对话”的禁忌。

若他真想留外交遗产,或许可尝试新思路:不提“无核化”,先谈“风险管控”——建立热线、避免误判、限制试射区域。

这些微小步骤,反而可能积累真正信任。

当然,前提是双方都有耐心。

半岛问题积重难返,不可能靠一次峰会解决。

但方向对了,哪怕走得慢,也比原地打转强。

谁也不想家门口长期放着火药桶,提心吊胆过日子。

朝鲜半岛的未来,不该由核武器数量决定,而应由对话质量决定。

金正恩说核武器是“终极安全屏障”,没错。

但真正的终极安全,是让敌人变成邻居,让对抗变成共存。

这条路极难,可除了走,还有别的选择吗?

现在的问题是,美国愿不愿承认:一个无核朝鲜未必更安全;一个拥核但愿对话的朝鲜未必更危险。

反过来,朝鲜也得想清:核武器能吓住敌人,但吓不来发展;能保住政权,但保不住民心。

长治久安,终究要靠开放、合作、互信,而不是导弹与浓缩铀。

时间拖得越久,误判风险越大。

一次雷达误报、一次演习误读,都可能引爆连锁反应。

2017年,半岛离战争仅一层窗户纸。

如今虽未那么紧张,暗流依旧汹涌。

各方都清楚:打不得,也拖不起。

可就是谁都不愿先低头。

或许,真正的转机藏在某个未预料的时刻——比如一场共同应对的灾难,或全球经济危机迫使各方重排优先事项。

历史从不线性前进。

有时,一个微小契机,就能撬动巨大改变。

在那之前,大家只能继续在悬崖边上跳舞。

一边是核阴影,一边是和平梦。

跳得好,或能走出新路;跳不好,就一起摔下去。

没人想摔——所以,也许该试试换个舞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