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香港搞个新调解院,60多国来捧场,美欧没来但发展中国家全来了
别拐弯了,直接说:中国最近在香港搞了个大动作,叫啥“国际调解院”,请了60多个国家来参加,开业那会儿有200多位代表到场。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没来,但像巴基斯坦、委内瑞拉这种“全球南方”的伙伴倒是来了好几个。
我听了第一反应就是,这招挺会玩的。原来那套老牌国际机构——联合国、世贸组织,很多时候真的卡壳得很。投票老拖着,动不动就有人拿“一票否决”挡路;资金上也经常紧得慌,听说联合国都时不时要担心经费,世贸那边解决贸易争端的裁判席也被弄得差不多瘫痪了。结果就是,有矛盾大家找开会,开一圈又一圈,结果还是扯皮。
所以这回中国干脆另起炉灶,把调解这件事搬到香港来。别小看地点这个事儿——香港是金融、法律、航运都挺国际化的地方,人多专业的也多,放在这儿做“谈心”和事佬,比你随便找个地方靠谱多了。再说了,中国这次把话语权和主持权让给更多发展中国家来参与,规则不像以前那样由少数发达国家说了算,听起来也更让一些国家放心——毕竟历史背景在那儿,大家心里有数。
办事方式上也有变化,不走那种死板的法庭流程,而是走“坐下来好好谈”的路子,成本低、弹性大,尤其适合那些没那么多钱和资源的小国。不用打官司、程序简陋,大家在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客厅”里把事儿掰开了说,这事儿就可能好办很多。
这事儿跟咱老百姓也有关系,别以为纯属外交圈儿的花架子。国际上规则变了,中国的话更被人听进去,咱企业出海、投资、在外面做事时,就少点儿被动,多点儿底气。东西看着远,但最后还是回到吃饭、就业、生活成本上面的那点儿事儿。
这是条慢长的路。有人会担心是不是在跟老机构抢位置,也有人乐见其成。我个人觉得,先把几桩案子办漂亮了,信誉站住了,接下来估计就热闹了。要是不行呢?那也不过是多了个“备用筐”。你说,这样折腾,是好事儿还是又添一堆矛盾,谁知道呢——反正我挺想看接下来怎么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