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存续时间最短的新四军第六师及发展的部队
要说新四军七个师番号中存续时间最短的,非第六师莫属。但是,如果计算以师级单位沿革存在时间最长的队伍计算,第六师又可以名列前茅,那么这支部队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新四军第六师成立于皖南事变之后,是由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合编而成,谭震林出任师长兼政委,罗忠毅任参谋长,其中谭震林是新四军老资格干部,刚成立时他就是第三支队副司令员,下辖十六和十八共两个旅,十六旅是由新江南指挥部改编而成,旅长罗忠毅兼任,十八旅是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改编而成,旅长江渭清,政委温玉成。
后来看,新四军六师成立时的干部中在1955年被授予中将及以上军衔的仅有温玉成和刘飞两人,一方面说明六师在战争期间面临严峻的军事压力,高级干部损失较重;另一方面是六师在成立时政工干部较多,建国后也没有授衔的机会。
这里讲一下第六师的部队,新江南指挥部是陈毅、粟裕1940年率领原江南指挥部主力部队北渡长江后留下的队伍,主要是新三团、新四团和两个地方团所组成,战斗力与陈粟带走的部队相比弱一些。而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在叶飞“老六团”在时战斗力也很强,但随着叶飞部北渡长江,“江抗”的实力也大不如前。总之,在1941年改编时,在新四军七个师中第六师的战斗力是相对较弱的。
六师的主要作战区域是江南,也就是以溧阳、溧水、江宁、句容为核心的茅山地区。这一带正好在南京、上海、苏中、杭州等日军索展览的大中城市之间,靠近“汪伪”首都南京,且是新四军所有师里面唯一在长江南岸的,可以说是六师面临的环境是“外有强敌、内无援军”,处境十分危险。
1941年5月,六师在谭震林率领下取得了“黄金山反顽三战三捷”的战绩,初步在江南站稳了脚跟。紧接着,日伪军约1.5万人在7月对苏南地区施行更为残酷的“清乡”,六师十八旅兵少,为了保存实力,师长谭震林率领十八旅主力北渡长江,仅留下五十一团继续在苏南活动。
此时,六师十六旅继续在宜兴、溧阳等地活动,1941年11月,3000多日本骑兵突袭在溧阳的十六旅旅部和苏南地方政府,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双双在突围战中牺牲,这也是我军在抗战极少有的被地方突袭旅部且造成军政首长阵亡的战例。
1941年底,师长谭震林返回苏南兼任十六旅旅长,钟国楚任政委。次年3月,谭震林担任新四军第一师政委,钟国楚改任旅长,江渭清任政委,十六旅初步恢复了元气。
1942年11月,上级决定六师和一师对内合并,对外保留六师番号,由粟裕实际负责两个师的军事行动。次年1月,一师二旅旅长王必成率主力部队渡江来到苏南与十六旅合并为新十六旅,王必成和江渭清分别担任军政首长,全旅共有约6000余人。在王必成的率领下,十六旅作为唯一坚持在江南的队伍,采取“武工队内线游击+主力外线破袭”战术,收复溧阳、广德等地,重新站稳了脚跟。
1944年,十六旅甚至打到了南京郊外,部队发展到了近9000余人,控制了14个县。抗战后期,十六旅接应一师主力南渡江南,江南部队改编成为苏浙军区,十六旅为第一纵队,王必成任担任纵队司令员。1945年10月,一纵随军区主力北渡长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兼政委,部队下辖五个团共1.2万余人。
在解放战争中,部队又先后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和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谭震林和王必成担任了部队的军事主官。解放战争后期,全军大整编时改编为三野二十四军七十师,该部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62年成为了我军第二个机械化师,1966年改为北京卫戍区隶属,后改为警卫第三师,一直到现在也沿用此番号,成为我军现役为数不多的师级单位。
新四军第六师存续时间较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方面原因是本身实力较为弱小,1940年,陈粟带领江南指挥部部队北渡长江基本上带走了原来新四军一支队和二支队的全部主力,叶飞也带走了“江抗”的主力队伍,留下的队伍实力本来就较弱,加上皖南事变在1941年年初就发生了,中间缺少部队发展的缓冲期,使得六师成立后难以抵挡日伪的攻势。
第二方面原因是六师作为孤军在江南面临强大的敌人。南京当时是“伪国民政府”首都,上海、杭州、苏中又是日本占领的大城市,面临日伪夹击,六师在前期也确实缺乏抵抗能力。
第三方面原因是六师成立时政工干部偏多,军事干部偏少。六师成立时,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十八旅旅长江渭清都属于偏政工的干部,十六旅旅长罗忠毅虽然坚持了闽西南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但是他在红军时期长期作为参谋人才使用,抗战期间他也是二支队和江南指挥部参谋长,缺乏独当一面的机会。所以当王必成这样的纯军事干部率领二旅主力到达江南后,至少能在江南站住脚跟,也借机发展了队伍。
笔者认为六师作为新四军七个主力师之一,在抗战中虽然损失较重,但因为坚持了江南的斗争,牵制了大量日伪军,也为江北主力部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