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架战机上舰!福建舰火力全开,五角大楼彻底坐不住了!
谁能想到,几年前还被认为是“新手”的中国航母,如今已经迎来了第三艘福建舰的正式入列。
11月5日,海南三亚军港见证了这艘舷号为18的巨舰的高光时刻。
它的亮相,瞬间引爆了全球关注。
不只是国内媒体,国外许多主流军事网站和媒体,包括CNN等,也都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各种分析、猜测和解读齐飞。
福建舰一登场,可谓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迅速“出圈”,引发广泛讨论。
这次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原因很简单。
福建舰和此前的辽宁舰、山东舰相比,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那块又宽又直的全通甲板,不见了“滑跃起飞”的弯弯曲曲,取而代之的是三条电磁弹射轨道。
这种弹射方式,形象点说就像是超大号弹弓,能够助力舰载机满油满弹离舰起飞,效率和作战力大幅提升。
这一改进,直接让中国航母的技术水平有了“跳跃式”进步。
福建舰的加入,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
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的飞跃。
拥有三艘航母后,远洋作战和持续部署能力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福建舰的出现,被视作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它带来的不仅是硬件升级,更是一种全新的战术和战略空间。
对于国际上的关注者来说,这一变化无疑让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多元。
有趣的是,福建舰虽说“出道晚”,却有着明显的“后发优势”。
按现有公开信息,它是全球第一艘用电磁弹射成功弹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的航母,这款飞机就是歼-35。
美国福特号虽也有电磁弹射,但与F-35C之间的问题至今未彻底解决,导致没能真正实现配套作战。
“福特号”这几年一直“叫好不叫座”,福建舰却一出手就完成了关键突破。
有人形容这叫“后来者居上”,不无道理。
再看技术细节,福建舰采用的电磁弹射系统使用中压直流供电,而美国的福特号用的是中压交流。
据部分技术资料分析,中压直流在可靠性和效率上可能更具优势。
福建舰在海试过程中,已经用歼-35、歼-15T和空警-600等多型舰载机完成了弹射起飞和回收,这说明整套系统运行稳定,具备强大战斗力。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福建舰显然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军事圈里最近热议福建舰的“五件套”。
除了歼-35和歼-15T,还有空警-600预警机,以及专门搞电子战的歼-15DT和负责反潜的直-20F直升机。
这五种机型分工明确,涵盖了制空、打击、预警、电子对抗和反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作战体系。
它们全是自主研发的新锐型号,现阶段都已具备上舰能力。
不同机型搭配起来,作战手段“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
至于福建舰到底能带多少飞机,虽然官方尚未披露确切数字,但现有多方数据可以做个参考。
舰载机联队的规模可观,多用途战斗机歼-15T大约24到30架,歼-35隐身战机12到18架,歼-15DT电子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各4到6架。
加上直-20F反潜直升机6到8架,以及4架左右的直-9S搜救直升机,未来甚至还有可能配备攻击-11/21等无人机。
全部算下来,福建舰能携带的舰载机数量可能在50到68架之间。
福建舰的舰载机配置,基本能覆盖所有主流作战需求。
歼-35负责夺取制空权和隐蔽突防,歼-15T可以执行对海和对陆打击任务,空警-600远程预警,歼-15DT电子掩护,直-20F反潜护航。
所有固定翼飞机和未来无人机,都能通过电磁弹射和阻拦索实现高效起降。
这样的联队,和美军航母编队的作战模式已经很接近,作战能力“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不过,福建舰作为常规动力航母,与核动力航母相比,续航能力存在一定差距。
它需要定期补充燃料,不能像核动力航母那样“一口气跑到天涯海角”。
但有“航母奶妈”901型大型综合补给舰的保障,这个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901型补给舰满载排水量接近5万吨,补给能力强大。
再加上055型万吨大驱和052D型驱逐舰的护航,福建舰可以在海上连续作战90到100天,保障能力算得上“八面玲珑”。
有了这样的保障体系,福建舰的航迹理论上可以覆盖全球大部分重要海域。
无论是东太平洋、印度洋,还是更远的大西洋,哪儿需要就能去哪儿。
这并不是“好事者”主动挑事,而是具备了在更广阔海域维护利益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正如一些军事时评人所说,随着福建舰的入列,中国的“远海”能力正逐步向深蓝扩展,未来的行动空间更加广阔。
福建舰的诞生,带来的变化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是航母作战体系的完善。
过去是“靠近家门口晾衣裳”,现在有了“远行的行囊”,选择和机会都多了不少。
每一步突破都是水到渠成,背后是技术、战术和战略的多重演进。
手里有粮,心里才能不慌。
福建舰的航迹,未来会出现在哪里,也许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