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一条县道的愤怒

游客遭遇:被拦在公共道路上的300元

7月21日,网友“河西走廊的风”在社交平台晒出一张照片:一辆挂着甘G牌照的白色SUV被横杆拦在208县道与334乡道交汇处,杆旁立着手写牌子——“金塔寺预约通道,未预约300元/人”。照片里,收费员戴着草帽,左手拿POS机,右手比出“三”的手势。评论区瞬间爆炸:“县道是纳税人的钱修的,凭什么景区收过路费?”“300块连票都不算,就是买路钱!”愤怒像西北的风,一夜之间刮遍全网。

官方回应:已发整改函,但为何仍未撤卡?

22日上午,肃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工作人员对上游新闻承认:设卡收费属实,行为不合法,上周已联合交通局下发整改函。可当记者追问“杆为何还在”时,对方沉默三秒,只挤出一句“景区正在整改”。一句“正在”像悬在空中的闸杆,让游客的心继续悬着。

追问:景区为何敢把县道当自家停车场?

法律视角:县道的产权与收费权到底归谁?

翻开《公路法》,县道、乡道属于“农村公路”,产权归县级人民政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卡收费。可马蹄寺旅游区管委会给出的理由是:“路是我们修的,修的时候没花县里钱。”问题出在“谁投资谁受益”的灰色地带:景区早年自筹资金硬化路面,如今便以“投资者”自居设卡。法律上,这属于“擅自占用公路”,可行政处罚的板子迟迟落不下来。

行政视角:多头管理的“真空地带”

交通局说“我们只管路产路权”,文旅局说“我们只负责景区质量”,乡政府说“景区是省属单位,我们管不了”。杆就这么横在三不管地带,像一块测试行政效率的试金石。游客投诉到12345,转了一圈又回到原点,杆纹丝不动。

商业视角:5A景区评比如何成为收费冲动的催化剂

2024年,马蹄寺冲刺5A景区,硬件评分里“交通组织”是硬杠——必须实现“封闭式管理”。景区的解释是:观光车要跑起来,社会车辆就得限流。可限流的成本被转嫁给了不过景点的过路客,于是“县道变私路”成了最简单粗暴的解法。评比的压力,最终压弯了公共利益的腰。

情绪:当“公共资源”被贴上价签

游客心态:从期待到被宰只需300米

游客小赵一家从兰州自驾过来,原本打算去祁连山看雪,导航把他们带到208县道。横杆降下那一刻,小赵以为自己误闯了军事禁区。收费员一句“不玩金塔寺也要交300,这是规矩”,让小赵7岁的女儿哇地哭了出来:“爸爸,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那一刻,河西走廊的风不再是诗,而是耳光。

当地人心态:故乡的路突然不认识了

牧民老阿古拉在马蹄寺脚下放了一辈子羊,334乡道是他每天赶羊的必经之路。去年开始,景区保安拦住他要“通行证”,理由是“羊群踩坏木栈道”。老阿古拉指着祖辈走了三百年的牧道问:“我的羊比你们景区资格还老,它们要不要办年卡?”一句话问得保安哑口无言。

行业心态:门票经济走到尽头了吗?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4A以上景区门票收入占比首次跌破40%。当门票不再是金矿,一些景区开始把算盘打到路上、水上、甚至云上。马蹄寺的300元过路费,不过是门票经济断崖后的“续命鸦片”。

情节:一条县道的十年变形记

2014年以前:免费通行的乡道

十年前,208县道还是一条砂石路,两边是油菜花和牦牛。当地司机回忆:“那时候带外地朋友去金塔寺,一路尘土飞扬,但心是敞亮的。”没人想到,一条免费的路会有一天被贴上价签。

2015—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