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人买一杯饮料都不行?"李女士气得手指都在发抖,手机镜头对准铜锣湾那家饮品店的收银台。她刚在深圳做完美容,带着三个闺蜜来香港血拼,没想到被杯柠檬水坏了心情。服务员第三次指向桌角那块泛着油光的提示牌时,她终于炸了毛。

那块亚克力牌子上明晃晃印着"每位顾客须点购一杯饮品",中英文双语加粗。穿黑围裙的店员阿杰也很无奈,他左手比四右手比一,普通话混着粤语解释:"不是钱的问题,系人头同杯数要对等啊!"身后排队买丝袜奶茶的本地阿婆直翻白眼,嘴里嘟囔着"又系自由行"。

这事得从半小时前说起。四个姑娘拎着大包小包挤进店里,李女士啪地把两百多港币拍在柜台:"要杯巨峰葡萄柠檬茶,加冰!"阿杰刚说完"每位要单点",穿碎花裙的闺蜜就插嘴:"我们在深圳喝奶茶从来都是share的啦!"玻璃柜里的芒果布丁颤了颤,仿佛预感到接下来的风暴。

"您老家火锅店能四人合吃一盘肥牛吗?"阿杰后来在行业群里吐槽。他当然没说出口,只是把POS机小票推过去——238港币远超最低消费,可规矩就是规矩。李女士的vlog镜头突然转向自己委屈的脸:"他们就是欺负我们不懂粤语!"背景音里还能听见店员用港普重复第四遍:"和金额无关,是数量..."

铜锣湾的铺租有多吓人?茶餐厅老板强叔打了个比方:"这地界儿,一张凳子每天得赚够三十块茶钱才回本。"他柜台底下压着张发黄的告示:拼桌需点餐,闲坐加收费。去年有游客把菠萝包掰成四份,气得他直接贴出"恕不接待分食顾客"的毛笔字。

深水埗的冰室更绝。王姐的冻柠茶配方传了三代,墙上挂着"每位最低消费一杯,本店不设人情味"的霓虹灯牌。她边擦杯子边摇头:"前日有个后生仔,非说我们歧视他北方口音。拜托!上个礼拜英国佬来也得按规矩啦!"

油尖旺区餐饮协会的老陈倒是看得开。他掏出手机展示新订制的电子屏:卡通人物举着"一人一杯"的牌子,普通话粤语英语轮播,底下还配了阿拉伯数字"1:1"公式。"这年头做饮食难啊,既要防蹭座又要防网暴。"他苦笑着划开某条差评,截图里顾客怒斥"买三杯奶茶为什么要收四个人的钱"。

李女士不知道的是,她愤然上传的视频评论区早就翻了车。"姐姐你看清楚啊,人家店员手指都快比划抽筋了""澳门海鲜市场按两称重要不要也说人家歧视?"最绝的是IP显示香港的网友"奶茶侦探",他扒出李女士上月在大阪烧店的差评——当时她抱怨"凭什么四人位必须点四份主食"。

旺角某律师事务所的玻璃门上,贴着张泛黄的判例摘要。三年前有游客起诉茶餐厅"低消歧视",法官当庭举起杯装泡面:"难道阁下认为兰桂坊的酒吧也该允许自带酒水?"旁听席瞬间笑倒一片。

尖沙咀码头卖鸡蛋仔的阿婆听完这事,往铁模里多倒了勺面糊。"后生女,我在这摆摊三十年见过多少规矩。"她手腕一翻,金黄的蜂窝状脆饼在空中划出弧线,"深圳按钱算,香港按人头算,就像甜咸豆腐脑,哪有谁看不起谁?"

铜锣湾那家店最近换了新菜单。每张桌子都嵌着会发声的提示器,顾客扫码点单时自动播放:"温馨提示,本店实行人均饮品制。"阿杰调出后台数据给记者看:设置多语言提示后,纠纷率直降七成。玻璃窗外,几个举着自拍杆的姑娘正在研究菜单,不时爆发笑声——她们显然提前做了攻略。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