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08亮相马防部会客室、中国团队带体系、RMK13采购要动了
报价先别谈,能不能把中程的缺口补上?
8月8日的会客室里,这句话像落地的纸杯,闷响一下,所有人都抬头。
桌上摆着那枚银灰色的LY-08模型,金属边缘顺着灯线发亮,人还没散,话题已经越过礼节,直奔技术转移和RMK-13的格子空位。
那天的细节后来在8月14日被写进报道:来访的是中国长城工业公司,背后是CASC;在场的还有IDC Technologies的团队。
看起来像一次普通演示,实际更像一张体系化清单铺开卫星、导弹、训练、投资,凡是能把看得见和打得着接上电的东西,都被摊在了桌面。
镜头跳去另一个场景。
巴基斯坦阵地,搜索雷达像铺开的网,IBIS-150这类家伙先把空域擦一遍;交战指挥车安静地分配目标,数据链把导弹牵着走;六联装发射车抬起筒盖,冷发射一口气上天。
40到70公里的射程,目标高度到2万米,战机单发命中八成五,巡航导弹六成上下;收起脚架,发动车头一转,人已经不在原地。
LOMADS的打法就是这么省话,干净。
有人更看重数字,有人盯的是养护成本。
发射车一车六弹,12到15分钟完成展开,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真正让后勤官抬起头。
野战条件下,打完转移,车队散在树林和库房之间,拖住对方的搜索节奏,这就是生命线。
再把视点拉回马来西亚。
现役的短距系统已经挤满机库,Igla、FN-6、Rapier、Jernas、Starstreak,个头不大,用得勤。
中程这一格一直是空的,像防线中间漏了个门洞。
CAP55没有忘这事,最多四套MERAD,按阶段走。
RMK-12没走成,RMK-13翻页重来。
选型不是一份试卷,像挑主力中场,跑得动,顶得上,工资别压着脖子。
竞品的履历也很扎眼。
韩国的KM-SAM,X波段PESA的多功能雷达能看100公里,能同时盯住40个目标,TEL一车八弹,阵型像刻出来的。
欧洲的SAMP/T,上来就是Aster 30的陆基,120公里的弧线漂亮,整套系统机动性高,反导也有戏。
看参数心里动,看预算又冷了半截,入口价位和全寿命账本一起翻,就知道谁在和谁较劲。
并不是谁都只谈射程。
马来西亚要补的是层级:远程监视给视野,中程封锁中线,低空贴身交给SHORAD。
中间这层如果用LY-08去填,打法已经能看见影子搜索雷达先拿到空情,C2车分流,导弹中段靠数据链稳住航向,末端用主动或半主动雷达去锁,电子压制不稀奇,模型早就跑过。
关键在部署点位,公路网是朋友,伪装点是家。
那些年被反复讨论的词也又冒头了:本地化比例、技术转移、MRO中心。
有人问的不是面子,是岗位数量;有人摸着发射筒接缝,小声问备件周期;有人拿计算器,按的是全寿命周期成本。
这些琐碎,才决定系统会不会被真正地用好,用久。
再回看LY-08这套东西。
它不是最远的那个,也不是台上的音量最大。
它的卖点长在三个字:能落地。
射程40到70公里的区间,不是海报数字,是实战够用;20公里的顶盖,跟常见威胁对上了口径;单发命中概率对战机八成五,对巡航弹约六成,是把握度;12到15分钟展开,是节奏;六弹一车,是火力密度。
这些搭上机动到底盘,6×6或8×8,你可以把阵地当成滑动拼图。
外部视线盯着另一桩事。
中东的大合同让KM-SAM热度不减,Block II的宣传也够响。
LY-08的路径更像性价比派,把体系配齐,把训练打包,把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做扎实,价格不把谈判桌掀翻,节奏就能稳住。
马来西亚的预算每年就那几格,没有人愿意为了一个漂亮的参数表去连续透支。
社交圈里流传的一串关键词,这会儿都落成了具体的选择:LY-08、MERAD、KM-SAM、SAMP/T、RMK-13、本地化、技术转移。
你能感觉到舆论的偏好在滑,大家越来越关心组网要多久补给够不够快抗饱和的那一波怎么扛。
比起一句高性能,他们更想知道值不值。
有个细节不应被忽略。
巴基斯坦的LOMADS经验,不是照抄就能用。
马来西亚的地形、海风、雨季、道路、供电,这些看起来琐碎的小东西,决定了阵地开在哪、雷达架多高、备用电多大。
训练科目要重排,分波次拦截的口令,谁先说,谁后说,彼此插话会不会让数据链乱掉,这些要被写进条令,不是写在朋友圈。
还要提一句舰上的分支。
HQ-16的海上版本HHQ-16给海军用,陆上的LY-08与它是亲戚,这意味着某些弹道与制导逻辑、维修习惯是能互相借鉴的。
未来若有跨军种联训,指通协同的门槛就低一些,这是隐形收益。
有人爱拿极限参数去盖章,现实偏偏喜欢中间值。
KM-SAM在探测100公里、射程40公里、高度15公里的指标里有它的节拍,SAMP/T的120公里是另一个段位。
LY-08在4到7成百这个区间里,把展开时间和机动性拉到台前,补上打完就走的生存术。
战场并不奖励最响的那张简历,它常常奖励最先完成部署、最晚暴露位置的那支队伍。
这事还没落款。
RMK-13刚刚开头,CAP55的日程表按年往后翻,第一套系统要先站稳脚,再谈扩编。
若竞品真的压低报价,局面会更热;若有人在本地化与技术转移上给出实招,节奏会变快一截。
说到底,谁能把第一套设备变成第一张网,谁的名字就会被写进这段区域防空的备忘录。
留一行空白给未来。
别被海报骗,也别被流言裹挟。
看参数,看训练,看补给,看你身边的道路和天气。
中程防空这件事,没有炫技,只有能不能在那一刻拦下那一架。
留言里别吵型号,换个角度:你更看重一次性射程,还是那条能活下去的打完就走的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