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今日《财富》杂志发布的2025年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商界人士榜单,无疑为我们揭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商业图景。

在这份汇聚全球商业精英的名单中,中国企业家的身影愈发耀眼。

任正非位列第七,而比亚迪的掌舵者王传福,更是以惊人的势头,首次挺进前十,直抵第五位!

这份攀升幅度,足见其在全球商业舞台上的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

回溯过往,这位从安徽农村走出的学子,凭借着何种力量,从一介寒门子弟,蜕变为全球商业浪潮中的佼佼者?

他身上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密码”,让比亚迪这艘巨轮,能够破浪前行,驶向世界之巅?

从硅谷的“电池工匠”到新能源时代的“领航者”

比亚迪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它始于对电池技术近乎偏执的追求。

如同“精卫填海”,王传福当年面对的是一个技术壁垒高筑、市场前景不明朗的领域。

然而,他坚信“虽九死而未悔”。

2008年,当燃油车依旧是市场宠儿时,比亚迪便推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能源汽车F3DM。

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逆潮流而动”,但王传福却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持续投入巨资进行技术研发。

他所洞察的,是新能源汽车的时代浪潮,而比亚迪,早已在浪潮涌来之前,做好了准备。

这是一种“十年磨一剑,一朝露锋芒”的战略远见。

当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时,比亚迪凭借其长期的技术积累和前瞻性的布局,自然而然地站在了行业的C位。

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高达427万辆,同比增长41%,这数字背后,是王传福对于未来趋势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技术研发的坚定投入。

2025年上半年,更是乘胜追击,销量突破214.6万辆,稳固了其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领导地位。

“中国智造”的全球化征程:从“走出去”到“融进去”

比亚迪的全球化战略,并非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深耕本土,融入当地”的智慧。

早在1998年,比亚迪便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

到了2010年左右,以大巴为代表的比亚迪产品,已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近几年,其乘用车更是加速“出海”。

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乘用车及皮卡在海外的销量已突破47万辆,同比增速超过130%,足迹遍布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

更值得称道的是,比亚迪并非满足于“出口”,而是积极推进本地化生产和研发。

泰国的工厂已成为其海外生产的重要基地,至今已交付9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匈牙利设立欧洲总部,标志着其在欧洲市场的战略深化;巴西生产基地的首辆本地化新能源汽车下线,更是其全球化布局的关键一步。

这正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比亚迪正以开放的姿态,将中国先进的制造能力和技术理念,与全球市场深度融合。

王传福的“商业哲学”:以“匠心”铸就“传奇”

那么,王传福身上究竟有哪些“特质”,让他能够带领比亚迪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其一,“初心如磐,矢志不渝”。

王传福对新能源汽车的坚定信念,如同“愚公移山”,不畏艰难,持之以恒。

在行业普遍看淡新能源的时期,他并未动摇,而是将公司资源和精力聚焦于此,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最终赢得了市场的回报。

其二,“工程师精神”,驱动企业核心竞争力。

王传福深知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他构建了强大的研发团队,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正如“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他将人才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使得比亚迪在技术研发上始终走在前列。

12万研发人员的庞大阵营,是比亚迪最坚实的后盾。

其三,“自主创新”,筑牢技术壁垒。

在汽车行业,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握至关重要。

比亚迪坚持从“三电”系统到智能驾驶,再到半导体,都力求自主研发。

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了无可替代的优势。

每年超过540亿元的研发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更是对未来技术制高点的战略抢占。

其四,“专注主业”,打造专业壁垒。

在当前多元化浪潮中,比亚迪始终坚守核心业务,不盲目扩张。

这种“专心致志”的态度,使其在电池、汽车等领域,能够做到极致,建立起强大的专业壁垒。

这正如“术业有专攻”,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才能建立起难以撼动的市场地位。

王传福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将朴素道理做到极致的执行力。

他用自己的经历,为我们诠释了“滴水穿石,汇流成海”的深刻哲理。

从安徽农村走出的王传福,用他的人生轨迹,书写了一部“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商业传奇。

这不仅仅是个人奋斗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他向世界证明,“中国智造”的力量,足以改变世界格局。

而对于比亚迪的未来,我同样充满期待。

这家以技术驱动的企业,必将继续在新能源领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