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生活成本分析,坦诚地说,工薪族真的玩不转
坦白说,当我第一次踏上马耳他这片土地时,心里想的是"这个地中海小岛国能有多贵"。毕竟,从地图上看,整个国家也就316平方公里,比北京朝阳区还小。然而三个月下来,我的银行账户余额让我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这个欧盟最小的成员国里,普通工薪族的日子过得比想象中艰难得多。
住房:一个月工资只够付房租
刚到瓦莱塔的第二天,我就开始找房子。房产中介是个热情的马耳他大叔,一见面就用蹩脚的英语说:"中国朋友,你来对地方了!"然后带着我看了三套房。
第一套在斯利马的一居室公寓,40平米,月租1200欧元。我当时心想,这价格在北京也就是个五环外的小单间水平。结果进去一看,家具老旧,厨房设备简陋,最要命的是没有空调——在夏天40度的马耳他,这简直是要命。
"这个价格在当地算便宜的吗?"我试探性地问中介。
大叔摇摇头:"现在很多外国人来,房价涨得厉害。三年前这套房子租金只要800欧元。"
第二套在圣朱利安斯,稍微好一点,两居室,60平米,月租1800欧元。这回有空调了,但客厅的沙发破了个大洞,厨房的水龙头还在滴水。中介很诚实地告诉我:"房东不愿意修,说这个价格能租到就不错了。"
最后一套在比尔基卡拉,离海边远一点,条件稍好,但月租要2200欧元。我算了算自己的薪水——在当地一家科技公司工作,月薪2800欧元,在当地已经算中等偏上。如果租这套房子,一个月工资的80%就没了。
"年轻人都是怎么解决住房问题的?"我忍不住问。
中介苦笑:"要么合租,要么住郊区,要么...家里有钱。"
我最终选择了和两个意大利小伙子合租斯利马的那套两居室,每人每月600欧元。即便如此,加上水电网费,住房成本还是占了我收入的近30%。
更让我震惊的是,当地朋友告诉我,马耳他人的平均月薪只有1800-2200欧元。这意味着,很多本地年轻人根本负担不起独立居住,要么继续和父母住,要么三四个人挤在一套小公寓里。
我有个同事,30岁的马耳他本地人,大学毕业,在银行工作,月薪2000欧元,至今还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告诉我:"我存了五年钱,还是付不起首付。现在连租房都越来越困难,外国人推高了整个房地产市场。"
这让我想起了北京的"北漂"生活,但马耳他的情况更加极端。在北京,至少还有城市的各个角落可以选择,从五环外到通州,总能找到相对便宜的地方。但在马耳他,总共就这么大点地方,你能逃到哪里去?
餐饮:一顿饭的账单让人肉疼
如果说住房还算预料之中的昂贵,那么餐饮的价格就真的让我措手不及了。
我记得刚到第一周,想犒赏自己一下,就去了瓦莱塔老城区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餐厅。点了一份意面、一小块鱼排和一杯本地啤酒,结账时服务员说:"35欧元。"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多少?"
"三十五欧元,先生。"
35欧元,按当时汇率差不多270人民币。在北京,这个价格能在不错的餐厅吃一顿相当丰盛的晚餐了。但在马耳他,这只是一顿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午餐。
更离谱的是咖啡。在瓦莱塔的咖啡馆,一杯拿铁要3.5欧元,卡布奇诺3欧元。我问当地朋友:"这是旅游区价格吧?"
朋友摇头:"全岛都差不多这个价。马耳他几乎所有食材都要进口,加上高昂的人工成本,餐饮价格就是这样。"
我开始学着去超市买菜自己做饭。但去了几次超市后,我发现这也不是什么省钱的好办法。一公斤鸡胸肉要8欧元,500克意面要1.5欧元,一升牛奶2.5欧元,六个鸡蛋3欧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蔬菜价格——一小包(大概200克)的菠菜要2.8欧元,几个西红柿就要4欧元。
我和室友之一的马可聊过这个话题。马可是那不勒斯人,来马耳他工作两年了。
"老兄,我刚来的时候也被价格吓到了,"马可边吃着自制的意面边说,"在那不勒斯,我妈给我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成本大概5欧元。在这里,5欧元可能只够买点配菜。"
"那你们是怎么适应的?"
"学会了很多省钱技巧,"马可苦笑,"比如去打折超市,买快过期的食材,批量采购,还有就是...少出去吃。"
确实,三个月下来,我的社交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北京的时候,约朋友吃饭是很平常的事,人均一两百块钱能吃得很好。但在马耳他,一顿正经的晚餐动辄四五十欧元,频繁的外出就餐根本不现实。
我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外食,一个月至少要花1500欧元,这几乎是当地人的全部月薪。即使偶尔外食,大部分时间自己做饭,一个月的食物支出也要400-500欧元,占收入的近20%。
交通:看似便宜,实则处处是坑
马耳他的公共交通看起来很便宜——公交车单程1.5欧元,月票26欧元,这在欧洲算是相当良心的价格了。但实际体验后,我发现这个"便宜"是有代价的。
第一次坐公交车去圣朱利安斯,我在车站等了40分钟。司机是个老大爷,开车慢悠悠的,每站都要停很久,原本20分钟的路程硬是走了一个小时。更要命的是,马耳他的公交车没有准确的时刻表,完全靠"大概"。
我问过几个当地朋友关于公交的看法,得到的回答出奇一致:"能不坐就不坐。"
一个在旅游局工作的马耳他女孩克莱尔告诉我:"公交车主要是给游客和没有车的人坐的。本地人几乎人人都有车,哪怕是二手的小车也要买一辆。"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马耳他的汽车成本。由于是岛国,所有车辆都要进口,价格比欧洲大陆高出20-30%。一辆普通的二手小车至少要8000-10000欧元,这对于月薪2000欧元的当地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
但没有车真的很不方便。马耳他虽然小,但城市之间的公交连接并不好,很多地方需要转车,等车时间长不说,有时还会遇到司机罢工或者车辆故障。
我有个同事买了一辆15年的小菲亚特,花了9500欧元。"这车在意大利最多值4000欧元,"他苦笑着说,"但在这里没办法,不买车真的寸步难行。"
加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92号汽油每升1.4欧元左右,按马耳他人的收入水平来算,相当于国内油价要15-20元一升。
还有停车费。在瓦莱塔老城区,停车一小时要2欧元,斯利马海滨大道一小时1.5欧元。看似不贵,但如果每天开车上班,光停车费一个月就要100多欧元。
打车更是贵得离谱。从机场到斯利马,大概15公里的路程,出租车要收25-30欧元。我用过几次当地的打车软件,感觉价格比北京贵了一倍以上。
日用品:小岛的"进口税"
在马耳他生活,你会深刻地感受到什么叫"万事靠进口"。几乎所有的日用品,从洗发水到手机充电器,价格都比欧洲大陆高出一截。
我需要买一个电饭锅,跑遍了瓦莱塔和斯利马的几家电器店,最便宜的一款要80欧元,而且还是很基础的款式。同样的产品在德国亚马逊上只要45欧元。
"为什么这么贵?"我问店员。
店员耸耸肩:"运费啊,朋友。所有东西都要船运或者空运过来,还有各种税费。"
洗衣液、牙膏、洗发水这些日常用品也是如此。一瓶500毫升的洗发水要7-8欧元,在德国超市里同样的产品只要3-4欧元。
更让人头疼的是电子产品。我的手机屏幕摔坏了,去维修店询价,换个屏幕要180欧元。老板很实在地告诉我:"配件要从意大利订,运费和税费就占了三分之一。"
服装也不便宜。Zara、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