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那边出了个挺有意思的事,他们突然下了一道命令,直接把所有拿着美国签证的中国公民给“封杀”了。

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让这些人参与NASA的任何项目,甚至连内部的数据库和科研会议都不准碰。

NASA的发言人还出来解释,说这是为了“工作安全”搞的“内部预防措施”。

这话听着挺官方,但仔细一想,全是偏见。

新上任的代理局长达菲,在内部讲话的时候更是焦虑得不行,一个劲儿地喊“我们要在月球上击败中国”、“要比中国更快登月”。

他甚至放话说,要是让中国抢了先,那简直就是“活见鬼”。

他还立了个军令状,说美国肯定能又快又安全地回到月球,赢下这场新的“太空竞赛”。

他这个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得知道,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说他们成功登月之后,就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把宇航员用飞船送到月球上去了。

这在很多人看来,全球的航天技术好像有点停滞不前了。

现在中国的大推力火箭技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美国人反而有点坐不住了。

其实,NASA对中国搞这种“太空封锁”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早在2011年,美国就弄出来一个“沃尔夫条款”,找了个“国家安全”的借口,不让中美在航天领域有任何合作,就是想把中国彻底关在国际空间站的门外。

结果呢?

中国不但没被难住,还自己动手建了“天宫”空间站,探月工程也是搞得有声有色,一步一步都很扎实。

最有意思的部分来了,就在今年4月,中国公布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国际借用结果。

你猜怎么着?

竟然批准了两所美国大学的申请,而这两所大学恰好就是受NASA资助的。

当然,因为那个“沃尔夫条款”还在,这些研究项目得不到NASA的官方支持。

严格说起来,美国根本就没资格来碰中国的月壤,但是我们还是批了。

这也说明,在美国科学界,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赞同把太空科研搞得这么政治化。

当然,我们也不是什么条件都没有。

借用的条款写得清清楚楚:时间不能超过一年,研究出来的成果必须跟我们共享,中国航天局的名字得写在合作方里,月壤一颗都不能少,也不能转手借给别人,要是弄坏了还要追究责任。

说白了,我们既展示了开放的态度,也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那我们为啥明知道有风险还要借给他们?

一方面,1978年的时候,美国送过我们1克月壤,这个小小的人情咱们得还。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手里不光有嫦娥五号的月壤,还有嫦娥六号带回来的更新鲜的样本,我们自己的研究早就充分开展了。

借这个机会,既能显示出我们以德报怨的大国风范,也能让世界看看中国在国际太空合作中负责任的形象。

可美国那边呢?

一些政客和媒体还在不停地炒作“中美登月之争”。

有的议员甚至瞎猜,说以后月球上会不会出现中文写的“不得擅入”的牌子。

还有人嚷嚷着要赶紧推进月球上的核反应堆计划,搞得好像一场新的冷战已经打到外太空去了。

不过,NASA的前局长吉姆倒是说了几句实话。

他觉得,如果NASA不进行彻底的改革,根本就追不上中国的登月速度。

一旦美国在这场比赛里落后了,不光是自己的太空实力受影响,连那些国际上的盟友都可能转头去跟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合作了。

实际上,从根子上说,美国航天搞不起来,真的怪不了别人。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政治重心全放在了内部斗争上,两党之间互相使绊子,太空政策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预算说砍就砍。

就连特朗普当总统的时候,都削减了24%的航天经费。

现在眼看着中国一步一个脚印,朝着2030年前载人登月的目标越来越近,他们才开始着急上火。

太空探索本来应该是全人类一起努力的事业,但美国好像一直走不出那种霸权思维和零和博弈的老路子。

他们一边大力搞太空军事化,弄出个“太空军”,一边又对中国航天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疑神疑鬼,想尽办法去阻挠。

对于美国炒作的所谓“中国太空威胁”,我们外交部的发言人说得很明白,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反对外空军备竞赛和武器化。

我们希望美国别再散布那些不真实的言论,别再扩军备战,大家一起维护外空的和平与安全。

美方应该放下偏见,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的太空发展。

但是,美国好像总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用“以己度人”的心态来看待中国,把自己在太空领域的霸权行为和不好的想法,都安到中国身上。

事实上,美国在太空探索这条路上,早就偏离了和平与合作的初心,把太空当成了维护自己全球霸权的一个新战场。

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从开始太空探索以来,一直都抱着和平利用外空、造福全人类的理念。

我们还跟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非常广泛和深入的合作项目。

说到底,NASA与其花时间去排挤中国、炒作威胁,还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把自己那个载人航天系统理顺,把那个拖了很久的登月计划真正往前推一推。

封锁了中国几十年,结果中国空间站建起来了,嫦娥登月了,火星也去了。

美国再这么自己骗自己下去,怕是真的要像他们那位代理局长说的那样,“活见鬼”了。

备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图片内容等信息来自网络,文本由AI辅佐+人工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