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全球人口冠军后,印度生育率骤降破2.1,领跑还能坚持多久
2025年,一个让统计学都冒汗的数字摆上了桌面:14.60亿。印度在人口总量上超过中国,成为新的“人口第一”。但同时,一个更冷的数字也出现了——1.9。生育率跌破2.1的人口更替线,25年内总人口或将转头向下。同一时间里,一个曾经把“多子多福”写进日常的国家,怎么就不愿意生了?人口红利还在吗?还是说,这块被当成“金矿”的红利,其实是放在锅里炸不响的花生米?
“人多力量大”和“人多吃不饱”,两套理念正面撞车。有人说,人口就是市场、就是工厂里的手、就是城市里的灯;也有人直言,蛋糕就这么大,人越多分得越薄。在印度,这场争论早在上世纪就开打:1950年前后,受“多子多福”影响,生育率冲到了6.1;1952年,印度成了全球最早推行计划生育的国家之一,那时中国还在鼓励生育。政策与传统对峙,结果却出乎预料——宣讲做了,口号喊了,20年后人口从2.8亿飙到5.8亿。后面还有更刺激的桥段,但暂且按下不表。
先温后辣,节奏全按时间走。1952年,印度的做法是“以理服人”,靠宣传号召减少生育。现实却像热锅上的玉米,越炒越跳:到了1970年,人口翻番。压力像高压锅里的蒸汽,终于在1970年前后找了个阀门——一些地方上手了强硬措施。交警在路上设卡,抓人去做绝育手术,卫生条件差,“一刀切”的后果是,一年内绝育人数冲到560万,数千名男性因手术不达标失去生命,民意反弹,英迪拉·甘地在随后的选举中败下阵来。政策强不强?强。效果好不好?不理想。1971年至随后的十年,生育率只下挫了0.7。真正的转折点在1980年,新政府换了打法:少生优先分房,避孕有现金奖励。胡萝卜换掉了大棒,2000年生育率降到3.31。其后又加了两味药:重视教育与推进性别平等。数据一路稳稳往下走,直至今天的1.9。
表面看,风浪小了:宣传更柔和,福利在跟上,学校越建越多,女性受教育机会提升。街头巷尾的感觉是,社会在走向“计划有序”。但这是一层薄薄的水面,下面的暗流才是关键变量。
先看教育。1960年至2025年之间,印度女性“未受教育”的比例从90%降到20%。教育像一道闸,把过去的“多生”观念拦住了。研究显示,这一项对降低生育的贡献高达47%。放大镜再往下:喀拉拉邦比比哈尔邦的教育率高26.1%,对应的生育率低2.1,相当于一个女性少生2.1个孩子。观念不是喊两句口号能变的,是课本、课堂和工作机会一点点雕出来的。在班加罗工业园区的访谈里,75%的女性说先拼事业,再考虑婚姻。这不是说不婚不育成了时髦,而是“先把自己过好”成了更多女性的底线。
再看性别与家庭分工。印度社会里,对女性的不公平并不稀罕,从选择性别堕胎到家庭暴力,从对月经的禁忌到育儿责任的单边压在母亲身上。网络上,有印度女性直白地表态:生育意味着回到全职家务,另一半却可以当甩手掌柜。教育唤醒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不吃哑巴亏”的心理自觉。很多女性通过“不生”来拒绝被重新捆绑,这是现实的反弹,也是社会结构的反馈。
最后看账本。把一个孩子从1岁养到18岁,中产家庭总成本被测算为230万卢布,折合下来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收入的1.5倍;孟买的学区房,价格是普通家庭年收入的15倍。数学题摆在眼前:愿意为了多生把生活质量拦腰砍掉吗?多数家庭的回答很清楚——少生,或者不生。宗教没说“禁止生育”,但钱包和教育一起给了最后的决定权。
这一切让局面有了“平静感”:生育率稳步下降,政策也不再粗暴。但反方声音没消失。一种声音说,这是好消息,人口压力减轻,资源能用在刀刃上;另一种声音提醒,这样降下去,迟早会掉进老龄化的坑,到那时,谁来扛医疗、谁来交税、谁来养养老?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是在更长的时间线上埋雷。
真正的反转在2025年左右才露出面目。印度拿下“人口第一”的名头,却同时迈入低生育率行列。更扎眼的是另一串数字:20至24岁年轻人,未就业率高达42.8%。青年多不等于岗位多,红利没转成产能,就变成了闲置。人力这台发动机,油箱满了,点火却不旺。
这一步,也把前文的伏笔都点燃了:靠奖惩调整生育,起作用;靠教育改变选择,更见效;可就业吃紧、产业不足,才是生育率难回头的硬门槛。年轻人看到的是“多生多累”,企业看到的是“人多不等于熟练工”,政府看到的是“负担先于财富到来”。矛盾在同一时刻聚拢,火药味出来了。
数字上看,1.9不像悬崖,更像斜坡,社会也因此显得“暂时稳定”。但时间尺一拉长,更大一轮波峰在等着。官方测算给出的路线图并不轻松:再过25年,印度人口规模将从平顶转向下滑,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老人却大幅增加,老年群体或达到3.5亿。到了2099年,差不多要靠1.9个年轻人供养1个老人。问题不是会不会来,而是什么时候压顶。
意外的障碍也接踵而来。产业转型还没完成,青年就业已经吃紧,教育提升了期待,但岗位没有等量升级。低生育率把家庭变得更谨慎:愿不愿为养老多交税?愿不愿把晚年托付给制度?愿不愿为了二孩、三孩再承担昂贵的学区房和补习费?分歧被拉开了:政策层希望稳定人口结构,年轻人优先“先活好”,传统派强调家庭延续,女性更坚持自主。看上去风潮渐息,实际上新的对立线不断变粗,短期里难见和解。

站在中国读者的角度,这场“印度拐点”有三点值得琢磨。第一,人口不是胜负手,产业与就业才是。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不止看谁年轻人多,而是看谁能把年轻人训练成技术工、工程师和管理者。第二,奖惩并非万能,教育与性别平等才是长久的“内生变量”。第三,抚育成本是硬逻辑,不管在孟买还是在任何大城市,只要账本太难看,生育意愿就会打折。对中国而言,如何让育儿、教育、住房的压力降下来,远比喊口号重要。
有人说,印度拿了“人口第一”,世界工厂的位置就稳了;也有人说,生育率降到1.9,压力小了,反而是好事。按这个说法,红利和轻松能一起捞到手。可问题来了:青年未就业率42.8%,这是红利还是浪费?产业没转完,就要抬起3.5亿老人的担架,这叫轻松吗?再夸一句,计划生育先行、奖励灵活、教育推动,教科书都要点赞。只是小账本上写得明明白白:学区房要15年收入,养娃要230万卢布。嘴上都懂“大道理”,脚下只能走“小成本”。这套题,谁能用“人口多”四个字直接交卷?
人口要红利,还是生活要质量?一种声音说,生得多,制造业就能更快转移过去,印度会接棒崛起;另一种声音问,就业一半找不到着落,生得越多压力越大,何谈红利。你更认可哪边?是支持“先把产业做强,再谈多生”,还是觉得“先稳住人口规模,机会自然会来”?欢迎在评论区把账摊开算一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