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塔尼亚胡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花10亿建定居点,约旦河西岸变样!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约旦河西岸的“E1区”签下一纸协议时,全场的氛围几乎可以用挑衅来形容。
他直接宣布“不会有巴勒斯坦国”,并且确认将推进大规模定居点建设。
这可不是一般的基础设施项目,而是一个可能彻底改变巴以地图的动作。
“E1区”就在耶路撒冷以东,紧邻西岸最大定居点马阿勒阿杜明。
按照新计划,这里会新建3401套住房,修路,升级基础设施,总投资接近10亿美元。
建成后,大约会新增1.5万人口,把马阿勒阿杜明和耶路撒冷实实在在连成一片。
从地理上看,E1区的扩建等于在巴勒斯坦控制区域的中间打了一道“楔子”。
这会把西岸切成南北两段,让东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拉姆安拉之间失去连续性。
对于一直依赖地理连通性的“两国方案”,这几乎是致命打击。
这不是心血来潮。
E1区扩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以色列规划,每一任总理都说过支持。
但因为国际社会压力,2012年和2020年,这个计划都被美国和欧洲直接压了下来。
这次内塔尼亚胡选择在国际舆论极为不利的时候启动,可见他的政治计算很清楚。
8月中旬,财政部长斯莫特里奇就放风,会在E1区动工,还直言目标是“葬送巴勒斯坦国构想”。
这位部长是极右翼代表人物,从小在西岸的犹太人定居点长大,对巴勒斯坦毫不妥协。
在签约仪式上,他当面对内塔尼亚胡说,以色列很快就会庆祝“吞并约旦河西岸”。
这话不是背后讲的,是在镜头前公开说的。
马阿勒阿杜明市长更是兴奋地表示,E1区到位后,人口会大幅增长。
如今那里的常住人口大约4.1万,加上扩建区域,几乎等于多了一个中型城市。
对于以色列右翼来说,这是在西岸“坐实”主权的最佳方式。
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应一点不意外。
总统府发言人鲁代奈当天就表态,东耶路撒冷是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两国方案”仍然不可避免。
他把内塔尼亚胡的动作定性为“把整个地区推向深渊”,并再次强调定居点违反国际法。
国际社会也很快跟进谴责。
根据以色列去年底自己公布的数据,西岸已有大约51万以色列人住在被认为违反国际法的定居点里。
不少西方国家更担心的是,这种单方面的扩建会让和谈变成彻底的空谈。
因为“两国方案”的核心设想,就是在东耶路撒冷、西岸和加沙建立一个与以色列和平共存的巴勒斯坦国。
内塔尼亚胡并不是第一次公开否定“两国方案”,但这次时机格外微妙。
前段时间,以色列在卡塔尔试图暗杀哈马斯领导人,引起不少盟友的强烈反对。
加沙战事持续,部分西方国家的耐心正在消耗。
更让以色列担心的是,9月下旬的联合国大会上,一些国家可能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E1区计划,本质上是和国际舆论摊牌。
要么你接受以色列的既定事实,要么关系就继续恶化。
内塔尼亚胡签署协议的地点,也是在马阿勒阿杜明本地,象征意义非常直接,我就在这里划地为营。
以色列国内并不是铁板一块。
一些政治人士和安全专家担心,E1区扩建会刺激巴勒斯坦更加激进,甚至引发新一轮冲突。
此外,和美国、欧洲的关系也可能受影响,毕竟这两个地区过去都在西岸定居点问题上高压施压。
对内塔尼亚胡来说,国内政治压力同样不小。
以色列的极右翼支持群体期待更多定居点、更强硬的安全政策。
为了稳固执政联盟,他需要给这些盟友交出足够的“硬通货”。
E1区扩建正好满足了这种政治需求。
不过,这种“硬通货”在国际舞台上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的。
E1区连通耶路撒冷与马阿勒阿杜明的同时,也割断了巴勒斯坦人在西岸的空间完整性。
这几乎等于对和平谈判宣告死刑。
西岸定居点问题本身就是巴以矛盾最尖锐的一根刺。
自1967年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夺取东耶路撒冷和西岸部分地区以来,定居点扩建从未停止。
巴方长期指责这是“蚕食”领土,让未来的巴勒斯坦国没有生存空间。
国际法的说法很明确,大多数国家不承认以色列在西岸的定居点合法性。
但以色列一贯的立场是,这片土地有历史和安全上的理由必须掌握。
双方各执一词,50多年没能有实质突破。
这次E1区的开工,等于重新按下了冲突的加速键。
盟友的耐心正在减少,巴勒斯坦的愤怒在累积,而内塔尼亚胡政府的态度却更加强硬。
在马阿勒阿杜明的签约现场,没有模糊的外交辞令,只有对立的政治宣言。
加上财政部长、定居点市长等多方的高调表态,这个计划已经从地方建设完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它不仅仅是几千套住房的问题,更是关乎地缘、人口和国际关系的重大布局。
而一旦布局完成,哪怕未来政权更迭,想要逆转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在西岸的地形图上,E1区会像一块硬硬的石块卡在那里。
对于以色列政府的支持者来说,这是“不可撤回的安全保障”;
对于巴勒斯坦人和大多数国际观察者来说,则是和平进程被堵死的标志。
马阿勒阿杜明那天的阳光很足,签约仪式的笑容也很足。
远处,E1区的建筑工地已经用围栏圈了起来,等的只是开工的那一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