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还是失算了中国,没料到中方反手这招神来之笔,欧洲订单瞬间黯然失色

俄罗斯天然气产业的战略布局,涉及全球能源体系中的权力博弈与市场主导权的争夺。

作为全球天然气资源储量领先的国家,俄罗斯长期高度依赖欧洲市场来实现其能源出口收益。

以往欧洲国家在冬季供暖等方面极大程度上仰仗俄罗斯的稳定供应,年度输气量常常高达数百亿立方米。

然而自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起,地缘政治格局开始发生显著转变。

西方国家对俄实施多轮经济制裁,促使欧洲积极推进能源来源多样化,逐步降低对俄天然气的依赖性。

受此影响,俄罗斯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总量出现明显下跌。

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升级后,欧洲进一步加速能源脱俄进程,将俄气占比由原先40%以上大幅压缩至不足15%。

面对西方市场的急剧萎缩,俄罗斯迅速调整战略方向,将重点转向东方尤其是中国市场。

但中国早已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多元化能源布局,与澳大利亚、卡塔尔等国签署了大量长期液化天然气供应协议。

这使得俄罗斯试图扩大对华天然气出口的战略遭遇到激烈竞争和现实阻力。

俄方未能充分意识到中国能源市场的复杂性及采购灵活性,导致其传统欧洲客户流失的同时,在亚洲也未能迅速占据可观份额。

回溯历史,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深度依赖并非短期现象,而是经历数十年逐渐形成的格局。

俄气工业巨头Gazprom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通过管道网络向欧洲稳定输送天然气。

德国、意大利、法国等西欧国家一直是其最为重要的客户。

2013年高峰时期,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占其出口总量的80%以上,年输送规模突破1500亿立方米。

在欧洲地区,本土天然气产量相对有限,加之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的地位愈发受到重视,市场需求持续走高。

过去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在欧洲市场表现强劲,价格水平较高,尤其是在冬季来临前,欧洲国家通常需要大量储备,因此订单持续不断。

然而,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导致部分输气管道中断,促使欧洲重新审视能源安全,并逐步减少对单一供应源的依赖。

欧盟随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成员国从挪威、美国等地增加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以多元化能源供应渠道。

与此同时,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大幅提升了其天然气产量,供应价格具有明显优势,且可以通过海运直接交付,进一步吸引了欧洲买家。

受此影响,俄罗斯当年的天然气出口量下降了约10%,从1550亿立方米减少至1400亿立方米左右。

制裁措施也在不断加码,自2014年起,美国和欧盟陆续推出多轮限制,最初针对金融与技术领域,之后逐步扩展至能源行业。

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升级后,欧洲加速推进与俄罗斯能源脱钩的战略,德国宣布关闭北溪1号管道便是其中关键一步。

挪威与美国的液化天然气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缺,欧洲加速转向新的供应来源,大幅削减对俄依赖。

俄罗斯对欧洲的管道天然气出口量因此急剧下滑,从2021年的1200亿立方米锐减至2023年的不足300亿立方米。

到2024年,这一数字进一步萎缩至200亿立方米以下,预计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将仅略高于10%。

伴随出口受阻,俄罗斯国内天然气产量也出现下降,上半年同比减少5%,总输出量较上年同期下降数百万吨。

欧洲买家纷纷转向美国采购,2024年美国对欧洲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创下历史新高,占欧洲总进口量的40%。

面对库存积压和财务压力,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2024年利润大幅下滑,近乎腰斩。

为应对欧洲市场的萎缩,俄罗斯迅速将战略重心转向亚洲,尤其将中国视为关键目标市场。

中俄两国地理相邻,中国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为俄罗斯提供了新的出口机遇,东线管道计划自2013年起便开始酝酿。

然而俄方初期对中国市场的评估略显保守,认为中国相关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管道建设成本偏高,同时担心中亚路线存在不稳定因素。

在定价方面,俄罗斯最初参考欧洲市场价格,报价较高,未能充分考虑中国对天然气价格的敏感程度。

这些因素导致双方谈判进程缓慢,历时十余年才最终达成一致。

2014年5月,两国在上海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协议,约定年供应量为38亿立方米,合同期限30年,总价值约4000亿美元。

气源来自雅库特地区的查伊安达田,管道起点位于东西伯利亚,终点为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

俄方原本期望该项目能迅速弥补欧洲市场的损失,但实际建设进度较为缓慢,直至2019年12月才正式通气。

首年供气量仅40亿立方米,远未达到合同约定规模,实际执行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俄罗斯之所以低估中国市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天然气需求的爆发式增长超出其预料。

中国在“十三五”规划中设定了3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费目标,并在2020年基本实现该指标。

随着“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将目标提升至5000亿立方米,工业、发电和居民用气需求持续攀升。

中国国内产量仅能满足约一半的需求,其余部分严重依赖进口,促使进口天然气逐渐成为主流供应方式。

自2012年起,中国便开始积极布局液化天然气进口体系,与多个国家签署长期供应协议。

2012年8月,中石油与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公司达成一项长达25年的合同,年供应量超过300万吨液化天然气,总价值达数百亿美元。

同一时期,澳大利亚正大力推进液化天然气出口能力建设,多个液化厂和港口设施陆续投入使用。

2013年5月,中石化又与澳大利亚太平洋液化天然气项目签订协议,约定自2016年起每年供应760万吨液化天然气。

一系列重大合同的签署使澳大利亚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液化天然气来源国,2019年其供应量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5%。

除了澳大利亚,中国也在卡塔尔和印度尼西亚积极布局天然气资源。

2013年,中国石油与卡塔尔天然气公司签署了续期及扩容协议,将年度供应量提升至接近9亿立方米,凭借高效的港口卸载能力和长期稳定的定价机制,增强了能源供应的可靠性。

在印度尼西亚方面,双方签订的协议涉及数百万吨液化天然气,雅加达方面完成签约后迅速进入实际履行阶段。

这些协议总体规模达到上千亿立方米,时间跨度覆盖未来三十年,展现出长期稳定的合作框架。

中国的进口策略展现出高度灵活性,更多依赖液化天然气船运而非管道输送,有效规避了地缘政治可能带来的运输中断或价格波动风险。

特别是在俄罗斯管道气报价较国际市场高出10%至20%的情况下,中方通过多元化采购有效增强了议价能力。

俄方最初并未预料到中国能够如此迅速地锁定多个气源,导致其市场份额面临持续挤压。

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第一阶段直至2024年才实现年稳定供气38亿立方米,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不足5%,远未达到俄方预期。

这一局面明显冲击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战略。

欧洲订单的萎缩原本寄望于中国市场弥补,然而尽管中国需求持续扩大,但全球供应商竞争异常激烈,俄罗斯并未占据明显优势。

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近年来供应充裕,美国、澳大利亚和卡塔尔等主要生产国均积极扩大对华出口,加剧了价格竞争。

2024年,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突破2000亿立方米,其中液化天然气占据主导地位,管道气进口比例相对有限。

俄罗斯对华天然气出口从2019年的空白起步,到2024年其亚洲出口份额已提升至25%,然而受欧洲市场收缩影响,其出口总量仍呈现下滑趋势。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2024年对欧洲销售收入锐减数百亿美元,对华收入虽有所增长,但因价格偏低导致利润空间十分有限。

尽管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丰富,但东西伯利亚气田开发成本高昂,管道基础设施投入超过千亿元,投资回收周期漫长。

这一系列情况凸显出俄罗斯能源战略的结构性问题。

长期以来过度依赖欧洲市场,缺乏及时有效的市场多元化布局,导致在地缘政治变化中应对乏力。

2014年签署的相关协议存在准备不足的问题,俄方在价格谈判中做出较大让步,原本期待以资源换取市场,然而中方在后续谈判中始终占据主动。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负责人米勒自2001年起执掌企业,虽具备丰富行业经验,但对亚洲市场动态及中国需求增长判断不足,早期分析报告明显低估了中国进口液化天然气的发展潜力和灵活性。

受此影响,俄罗斯面临显著的库存压力,2025年上半年液化天然气产量同比下降5.1%,总供应量降至1650万吨。

欧洲市场方面,包括德国巴斯夫在内的多家能源企业终止续约,将采购重点转向美国天然气供应商。

中国则通过多元化进口策略稳固能源安全,澳大利亚供应稳定,卡塔尔具备价格优势,印度尼西亚则凭借地理邻近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

2024年,中国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进口依赖度超过40%。

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虽在中国天然气供应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仅起到辅助作用。

俄罗斯曾希望借此项目扭转出口颓势,然而中国在全球市场中拥有充分的买方选择优势,并不急于扩大自俄进口。

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格局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亚洲市场份额已升至40%,然而欧洲市场的损失过大,导致2024年其能源出口总收入下降约30%。

到2025年,事情有新进展。

9月2日,中俄签了Power of Siberia 2备忘录,年供50亿立方米,30年,经蒙古路线,从亚马尔半岛田起步。

Gazprom称这是法律约束文件,总值上千亿美元。

这管道设计容量50亿,相当于北溪1号的三分之一,能部分抵消欧洲损失。

中国同意,但价格谈判继续,预计低于欧洲水平。

俄罗斯急需这项目,欧洲2027年目标零俄气,乌克兰过境2024年底停。

米勒在发布会上强调互利,但分析师说,俄罗斯谈判位弱,中国主导定价。

这协议对全球影响大。

美国LNG出口受威胁,2025年对欧份额可能降,中国转向管道气,减少船运需求。

俄罗斯产量虽降,但对华出口增,2025年预计亚洲占总出口50%。

可问题还在,管道建需5-7年,投资巨大,地缘风险如蒙古段不稳。

中国需求虽旺,但环保转型加速,新能源挤压天然气空间。

结语:

总的看,俄罗斯低估了中国市场的成熟度。

中国大手笔从多源进口,让俄罗斯的东方转向没那么顺利。

欧洲订单流失是硬伤,俄罗斯得继续调整。

能源博弈里,没人能独大,中国买方市场地位稳,俄罗斯卖方得适应低价现实。

这事儿也提醒,地缘政治一变,能源链条全乱套。

俄罗斯未来出口得更灵活,或许多推LNG,可制裁卡脖子。

话说,中国消费目标5000亿,俄罗斯资源够,但合作得平等,不然订单还黯淡。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