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欠债压力巨大,联合国财务紧张,裁员2680人,差异显著
据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15日把一份256页的预算报告递交到大会上。这份报告指出,由于资金不足,联合国计划裁掉2680个岗位。
这数字差不多占了联合国总员工的五分之一多,也刷新了该组织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的纪录。导致这次财政危机的直接原因,是128个成员国中,仍有超过60个国家没有按时缴纳会费。
中美两国都在拖欠会费的名单上,但他们欠款的原因可说是不一样的。
2680人被裁,联合国遭遇生存危机
这可不只是个财务上的小难题,而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警示信号。
古特雷斯在通知里说得特别严肃,直截了当地指出,要是资金还不给力的话,联合国连最基本的运转都撑不下去了。
比起当初预想的,局势还要严重得多。到了第三季度,成员国拖欠的会费累计已经突破了历史纪录,远远超出联合国的承受范围。
裁员不过是表面现象,底下的问题可大得多。
本来打算的全球疫苗援助项目,最终不得不缩减规模,而非洲那些受饥荒折磨的地方,粮食救济的资金还一直没法落实。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连联合国总部的电梯维修都得排队等待资金,这个负责维护世界和平的机构,居然也遇上了自身运行的难题。
那些数字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制度性危机。
按照联合国大会的预算体系,成员国都得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国际地位,按年度支付会费和维持和平行动的摊款,旨在保障这个大家庭正常运作。
不过,这套看似公平的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很多成员国开始有选择性地缴纳会费,逐渐变成了常态。
一些国家把会费当成了外交方面的筹码,有的国家则因为程序上的麻烦暂时搁置了缴纳。
表面上都像是在拖欠账,可其实背后那套道理,可是大不一样呀。
这份差异,正悄悄改变着国际责任的含义。当主要出资国都能“选择性缴费”的时候,其他成员国家也会难免动起模仿的念头。
学者们叫这个现象“破窗效应”:只要缴费不再是必须履行的责任,而被当作一种外交手段,那么联合国的财务稳定和权威就会不断受到冲击。
美国20亿老赖账,中国的程序费
虽然都是欠债,但性质可真是天差地别。
说到联合国的预算,美国作为最大的单一出资国,按照现行的规章制度,大约要负担22%的日常开支和维和支出。
原本这个比例的设想是希望让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承担更多国际职责,可实际情况却差了不少。过去十几年,美国一直拖欠会费,金额堆积如山,曾一度累计欠款超过30亿美元。
显而易见,财政困难并不是原因。
2025年,美国的军费开支将超9000亿美元,这个数字比联合国每年的预算多了180倍。说白了,这其实是政治上的一种偏向性决定。
在华盛顿,两个党派的政府早就把交纳联合国会费当作一个外交工具,用来施加影响。
只要联合国的决议或行动与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太对头,国会和行政部门就会用“暂停拨款”、”拖延付款“,甚至“永久减拨”这些招数来施压。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发生在2017年那会儿。
特朗普政府对联合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不太满意,直接把5亿美元的会费冻结了,还扬言要停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的资金援助。
这种“霸道拒付”的行为,带来的影响可不只是钱的问题那么简单。
在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未缴的会费主要是跟下半年的常规预算有关,还有一些维和任务的摊款。
不过,这个数字只占中国全年应缴金额大约15亿美元的20%,而且中国多年来都在年底之前把会费结清。
2024年的会费将在12月底前转到账号上,金额大概是4.8亿美元左右。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一直是联合国稳定的财政支柱。从2019年到2023年,累计缴纳的会费和维和资金超过了120亿美元。
即使是在2020年全球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候,中国依然按时缴清了大部分会费,结果还得到了联合国的官方表彰。
今年的延期,主要是因为外汇结算流程改了一下,属于技术方面的小麻烦。
内部多位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都确认了,中国的缴费信誉一直靠谱,估计很快就能把补交的钱补上。这个程序上的拖延,跟美国因为政治因素搞的欠款,根本不一样。
当钱包外交遇上多边原则
这次财政危机的背后,其实是两种国际秩序理念的直接对碰。
美国把联合国当成维护自己霸权的工具,这次欠费其实就是走单边路线的一个表现。它掌握会费比例,想借此保持“最大资助者”的话语权。
同时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联合国里的影响力压得更低一些。
比方说,美国曾经要求联合国减少自己在会费里的份额,还想多给盟友提供资金支持,这种双标早就被各个国家都识破了。
更让人觉得没意思的是,美国一边拿着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权益和发言权,一边又不愿意按理出钱,摆出一副“两边占便宜”的样子。
这些年来,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撕毁《巴黎协定》、拖欠世卫组织的资金,哪一项不是把自己的人头放在国际组织利益之上呢?
美国用会费当筹码,其实就是在向联合国暗示:要是不按他们的意愿办事,资金就会被切断。
对于一个坚持成员平等原则的多边机构来说,这样的举动无疑打击了制度的根基。
中国坚持“真多边主义”的原则,不光是尽职责,还努力推动体制的公平正义。
中国不仅排名第二的财政贡献大户,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出兵最多的生长中国,累计派遣维和人员超过5万人次。
在气候变迁、全球减贫这些事情上,中国也是借助联合国的平台,推动合作的步伐。
中国的改革目标,实际上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权益。
中国代表戴兵在联合国大会上直言不讳地提到,现在的分摊制度存在很大不公平:发达国家的分担比例一直在减少,可发展中国家的压力却越来越大。
拿中国来说吧,2000年的会费只占0.995%,到2025年这个比例已经飙升到20%,不仅超过了日本,还变成了第二大出资国。
不过,中国在联合国体系内的工作人员比例只有2.3%,比起美国的9.4%还差得远呢。
这种权责不对等的情况,真让国际秩序显得不公平。中国建议用购买力平价或者人均收入来取代国民总收入作为分摊依据,要是按这个来算,中国的会费比例估计不会超过12%。
北欧国家的表现真是截然不同。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三、第四大出资国,连续五年都按时交纳百分之百,没拖延过。
北欧国家的人均对联合国的贡献比美国还多出了40%,但从来没有靠这个要挟过什么。
联合国不是美国联合国
这次财政难题,实际上也是多边合作和霸权手段相互角力的一个缩影。
美国靠欠费的办法来搞破坏,破坏国际规则;而中国则是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两种态度,反映出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眼下,联合国得靠裁员、换个地方办公这些办法,才能应对紧要的事。
比方说,把一些在纽约和日内瓦的行政工作迁到肯尼亚的内罗毕,不仅能省下不少租金,还能让非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更加广泛。
看长远,搞定财政危机的核心还得靠改一改会费分担的办法。
古特雷斯提出的“联合国80周年改革倡议”主要思路有几个:一是建立一个灵活变动的调整机制,二是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利益,三是把人力资源从高成本地区往低成本地区转移。
要是这些措施能落到实处,可能会为多边体系注入一股新鲜血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作用可是不可或缺的哟。
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大国,中国不仅准时缴纳款项,还积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例如,在也门的粮食援助和刚果的维和行动中,中国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更得劲的是,中国靠着推动改革的诉求,让国际秩序变得更加公平合理,朝着更合适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发展署说,要是资金紧张的情况一直拖到2026年中,那可能会推動联合国史上最大的一次变革。
国际关系专家猜测,这会促使“去美国化”的多边合作新模式迅速成型。
目前已经有12个国家一起施压美国,要求它马上还清欠款。同时,中国也表明了态度,说会在这个月底把相关款项付清。
中国代表提到:“会费不是‘保护费’,也不能变成霸权的把戏。联合国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全球193个国家共同的国际平台。”
当美国靠钱包左右联合国的时候,不只失去了2680个工作岗位,还葬送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那个支柱。
不过,历史的车轮可不会因为某个强权国家的阻挡就停下来。
多边体系正向着去霸权的方向发展,这可算是大势所趋,无法逆转的历史潮流。
联合国的未来,不在于哪个国家腰包有多鼓,而是看大家能不能拧成一股绳,合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公平、更合理的方向迈进。
结语
这场看似轻松的财务难题,实际上暴露了国际体系底层的那些结构性问题,也可以说是霸权主义和多边合作理念之间正面碰撞的一场较量。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意识觉醒,把义务变成工具的做法,必然会受到更激烈的反对。联合国今后的命运,不再由某个霸权国家的财力决定,而是取决于规则的重塑。
在这场国际组织面临的生存危机中,多边合作的关键在于增强各国之间的信任与共识,推动建立更公平、开放的合作框架。大家都知道,唯有彼此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经济复苏,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推动制度的改革,让一些不再适用的规则得到调整,同时鼓励更多国家积极参与、多角度表达诉求,才可能实现合作的共赢。总的来说,只有各国坚持互利互惠、平等尊重,才能在风云变幻中找到合作的稳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