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黄仁勋这段时间可真是频频刷屏,老师说,这种情况也没啥让人觉得奇怪的。

现在的中国在科技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突破,作为在中美之间搅和的黄仁勋,也得仔细考虑一下未来的走向。

那么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到底在哪呢?估计大家的答案里都会指向AI这个方向吧。其实,现在很多公司都开始纷纷把赌注压在AI上头。

正好,现在的中国在AI方面的突破,已经变成了让全世界都不得不重视的实力了。

美股纳斯达克暴跌

刚刚过去的10月10日东部时间,美股上演了一场著名的“黑色星期五”。

10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一下子跌了3.56%,科技股也是全军崩溃,连英伟达都没跑得过,跌了4.89%,创下了近半年来的最大跌幅。

这波下挫,许多人说是因为中美贸易冲突又闹起来了嘛,特朗普因为中方最近的稀土限制措施,不仅取消了高级别的会晤,还打算从11月1号起,对中国再加一倍的关税。

就在大家聚焦股市涨跌和关税纷争不断的时候,英伟达CEO黄仁勋在公开场合谈到了一件更令人关注的事情。

他说中国在AI应用上的速度快得令人吃惊,这才是真正让他担心的地方,毕竟,AI比赛的成败,最后还是看实实在在的应用能走多远。

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觉得挺奇怪的,毕竟硅谷一直在技术研发和资本支出方面跑在前头,黄仁勋为什么反而特别关注中国的AI应用呢?要明白这事,得先了解一下美国AI产业最近都在忙些什么。

九月份那会儿,英伟达宣布向OpenAI投入了1000亿美元,俩人计划联合打造一个总容量至少10GW的超大规模AI数据中心。

光是这个项目,每年消耗的电能就已经超出了法国整个国家的用电总量,规模之庞大真令人震惊。

在此之前,OpenAI还跟甲骨文达成了合作,打算用五年时间投入3000亿美元,从甲骨文那里购买算力资源。同时,英伟达也投入了50亿美元给英特尔,还追加资金支持马斯克的xAI公司。

目前,xAI的估值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黄仁勋甚至表示,他愿意把所有马斯克的项目都投入资金。

OpenAI也没闲着,除了和英伟达、甲骨文合作之外,还联手AMD推进一个6GW算力的项目,再加上跟甲骨文和软银达成了未来三年超过4000亿美元的投资安排。

短短一个月,硅谷的大公司们纷纷凑在一块儿,有人说,现在美国的AI行业已经步入了“联手合作”的新阶段。

乍一看,好像资本、技术和算力都紧紧捆在一起,但细细想想,却藏着个大事——投入了那么多钱,堆了那么多算力,结果下游的企业反倒没找到能大规模商业化的AI场景。

这套“硅谷+华尔街”的创新套路,其实早在1980年代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领跑。

硅谷主要负责哪些颠覆性的新技术点子,而华尔街则借助资本市场来包装,把股价和估值炒得更高,然后把赚到的钱再次投入到技术研发上。

中方企业进步惊人

这套打法确实孕育出不少让世界叹服的杰出成果,比如ChatGPT、Sora这些AI应用,无一例外都是这么拼出来的,也为美国在AI技术方面筑起了坚实的屏障。

问题也就跟着来了。投入的资金越多,算力越堆越大,大家都专注于拼技术参数、搞“奇效大力”,结果却渐渐偏离了真正的市场需求。

就拿那些超大规模的AI数据中心来说吧,动辄花上千亿美元,能耗堪比一个中型城市一年用量,可是真正能用到的应用有多少呢?许多还只是停留在优化PPT、帮忙写文案这些层面。

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哪能长久坚持得住呀。眼下整个美国的AI圈子都在押宝,赌的是在资本泡沫破裂之前,能不能找到一个稳得住的盈利方式。

这场博弈的风险真不小,要是商业化进展缓慢,那个高估值撑起的资本大楼随时可能崩塌。

黄仁勋被看作“AI卖铲人”,英伟达靠卖芯片赚得盆满钵满,但他比谁都知道,终究下游客户如果一直盈利不了,迟早会停手,到了那时,英伟达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

这个时候,看看中国的AI企业,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啦。

跟美国那些大公司动辄投入上千亿美元比起来,中国企业在资金投入上确实还差点儿,但大家没有把重心放在拼计算能力、堆参数上,而是专注于找到AI落地的商业场景。

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最近提到,AI的成败关键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落地的快慢,唯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应用场景,才能保持持续的进步。

他还认为,美国应该把更多的资源用在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上,别光顾着研发。

在2023年年初,ChatGPT火起来的时候,腾讯的马化腾也曾提过类似的看法。他觉得,人工智能是百年难遇的好机会,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把它应用到实际场景中去,要“好用”才行,还得能带来收益,才算是真正的好AI。

这套想法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中国科技企业过去二十多年来摸索积累的经验。

大概二十年前,eBay、MSN这些国际巨头投入巨资进攻中国市场,当时没人会觉得阿里、腾讯能够赢得一席之地。要说资本实力,阿里、腾讯跟那些国际大牌还差得远呢。

结果怎么样呢?阿里凭借淘宝贴合中国“小商品批发”的生态圈,靠支付宝解决了陌生人交易中的信任问题,硬是把eBay赶出了中国市场;而腾讯则善于发掘用户潜在需求,打造出了微信这样的产品,连马斯克都觉得厉害。

到了AI时代,这种“摸场景、重实用”的优势还在持续发挥。

未来前景可期

就拿腾讯会议来说吧,最近搞的那个AI托管功能,一开就能同步管理多个会议,帮咱们节省了不少时间,效果还挺不错的,大家都挺满意的。

像百度的文心一言啊,已经在金融、医疗、教育这些行业扎根落地,专门帮企业搞定数据分析、客户服务什么的,挺贴心的。再说字节跳动的AI技术,主要用在短视频推荐和内容创作上,不但让用户体验更好,还帮平台的效率提升不少。

清华经管学院的朱恒源教授提出了“新兴产业发展三部曲”的见解,认为一个产业要真正崛起,必须同时满足这三点:技术上能够实现、商业上能持续运营、社会上能够接受和认可。

目前,中美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水平上,差距已经不大了,接下来比拼的,主要看谁能更快实现“商业上的持续盈利”和“社会上的广泛认可”。这一点恰巧是中国企业的优势所在。

中国的AI企业也不免有点担心,能不能把这些优势转化成真正的胜势,主要还是靠他们能不能把握住当下这个黄金期。

毕竟,那些美国的大公司虽然现在还没找到合适的落地场景,但他们在技术开发和资金储备方面依旧有底气,一旦他们把重点转到实际应用上,局势肯定会变得更加激烈。

而且,中国的企业在推动AI走向实用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难题。

比如说,有些行业的情况挺复杂的,要搞清楚行业的规矩和规律,才能把AI技术发挥出来;再者,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这些事情也得处理得妥妥的,不然的话,用户对AI的信赖就会打折扣。

反正不管怎样,黄仁勋的担忧已经提醒了大家:在AI大赛的前半段,主要比拼的是算力和资金,而美国暂时还占着优势。

可是到了后面那一阵,拼的就变成了实际应用和商业模式,咱们中国的企业手里还真拿着一把好牌。

接着就看谁能把这副牌打得更漂亮,谁能更快把AI从实验室带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帮用户解决难题、创造价值。

归根结底,市场真正看重的不是技术有多牛、投入有多大,而是你的产品到底好不好用,能不能带来收益。

从互联网时代的阿里、腾讯,到如今AI时代各种应用层出不穷,中国企业早已展示出了自己在场景落地上的实力。

未来AI行业的局面会变得怎样?或许不太需要盯着硅谷的股市,而应当关注中国大街小巷、各个行业中,AI到底帮忙解决了多少真正的难题。

结语:

未来在AI行业里,谁能彻底赶超对方,嘿,这还真不好说,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相信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落在后头,大家都想占据优势。

幸好的是,当下的中国在这方面发展挺不错,未来,全球的AI格局里,肯定也会有中国的一席之地,这对咱们的前进可是挺有推动作用的。

尤其是眼下,许多国际大公司纷纷把焦点放在中国,这对我们的成长无疑会有很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