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代表团表现获认可,欧盟为何主动示好?布鲁塞尔会谈看点揭晓
这年头,欧洲汽车圈慌了。就连最讲究“秩序”的德国人,这几天都没什么底气,轮番上阵对着镜头放狠话。说要对中国动“贸易核选项”,会搞什么《反胁迫工具法案》当底牌。不过一转头,这些口号根本吓不住中国,反而自己车企急得团团转。要说欧洲人本事不少,但这次确实是双重困境:稀土不够用,芯片快断供。没了稀土,新能源汽车那些高性能电机、电池材料全泡汤。芯片产能掉下来,连车灯都不一定按得上。欧洲车企停产难题,一下就摆在台面上。
上月底,10月27号那天,欧盟委员会的奥洛夫·吉尔站出来,干脆利索地说了句:中国技术代表团这周要去布鲁塞尔,专门商谈稀土问题。消息一出,整个汽车行业都绷紧了。没想到的是,这场会比中美领导人会晤还赶上进度,欧洲显然是着急,哪怕脸上还端着点“姿态”。可这姿态没多久就绷不住,很多行业消息人士直接透底:“我们就是缺料,得赶紧和中国谈判”。实际上,会议的视频版已经提前开了,10月30号才会正式面对面约谈。至于最后能不能板上钉钉,现在谁都没谱,有人甚至觉得中国代表团未必愿意撑得太久,欧洲自己早晚还得收拾残局吧?
欧洲人怕稀土断供,不是空穴来风。电动车成了行业救命稻草,但技术本身离不开中国。中国在稀土加工上的地位,全球暂时没谁能够替代。包括欧洲内部也有专家跳出来说,“你要说稀土矿储量,咱们本地有点,但加工能力差太远。”欧洲要追赶,搞自主供应,短期内几乎看不到希望。实操上,哪怕欧盟再开多少项目,短期能拉得起来么?工厂都建不起来,更别说量产供应链打通。
有意思的是,一边欧盟喊着要谈,另一边中国连底牌都没全亮出来。好多人问,中国是不是干脆不卖稀土了?细看下来,其实没那么绝。中国商务部的表态一直很直接,王文涛还说过,愿意持续为欧洲企业审批提供便利。出口限制只是完善管理,该开不闭,对产业链稳定才是最大的考量。说到底,谁也不想把全球供应链彻底掀翻,尤其是这几年疫情和地缘冲突带来的教训够多了。
不过,别光盯稀土看。欧洲车企最近头疼的另一块,是荷兰安世半导体。这家企业说复杂不复杂,背后是中国企业闻泰科技,工厂在东莞,总部还设在荷兰。恰好赶上今年9月30号,荷兰政府打了个冷枪,把安世的资产和知识产权全冻结了,本地运营一下子卡壳,供应链升级困难。欧洲车企心一凉,马上就有德国企业出来喊话,说芯片供不上了,“车上的小零件全靠安世,这下只能等着中国来救场”。
很快,安世东莞厂区开始限产,传出来“上四休三”的临时工时安排。产能掉下去,影响波及到宝马、奥迪、奔驰这些领头企业。闻泰科技试图搞独立自救,把国内供应链拉起来,但实际操作难在技术转移和认证这一步。反正德国方面坐不住了,经济部官员公开表态“非常担忧”,甚至总理默茨准备10月31号会议上把态度提上高层议程。有人说,“这波荷兰政府泛化国家安全,最先倒霉的还是自己盟友。”说难听点,政策玩过头的锅,最后都留给产业链收拾。
欧盟也发现这事儿大条了。内部知情人士泄露,私下想让中国临时松口,芯片通关出口一下子放宽,“只要不让汽车彻底停产,后边慢慢谈。”说起来也有点荒唐,毕竟冻结资产是荷兰主动,等供应链卡住又求中国打开口子。这逻辑,左右都说不过去。
外人看起来,欧盟对“报复”按钮乐此不疲。喊着要制裁,说要推《反胁迫工具法案》,又嚷嚷贸易措施都要铺开。德国和法国声音不统一,前者硬要跟中国坐下来谈,后者还想维护“欧盟整体话语权”,波兰插一句但没啥实权。每个国家都有点自己的算盘,指望小范围协作,本质还是无奈自救。
更滑稽的是,《反胁迫工具法案》不是现炒热菜,从去年底就挂在那儿。特朗普时代,欧盟也威胁拿出来,最后不了了之。现在再扯一遍,谁都明白,这是把“威慑工具”当真的使唤。真动用这个法案,伤的还是欧洲本体经济,心里那杆秤其实早就算清了。
手上没牌,但嘴上要硬。这种矛盾几乎写在脸上,欧洲媒体分析时都夹着点犹豫。说要产业链多样化,说要提升本地矿产生产能力,搞战略储备。可是项目铺在桌面,可执行难度太高。比如开矿,欧洲稀土储量根本不够,审批流程长,实操几乎得拖上好几年。眼下车厂等不起,工会也顶不住压力。方案倒是有,落地全是问题。
再说,欧洲内部一致性谈不上。德国车企今年被芯片稀土卡脖子,急得跟中国谈,到底还是产业利益优先。法国多半还在反思战略自主,想着强化欧盟整体力量。波兰参与其中,态度摇摆不定。三家意见碰在一起,说要统一行动,很难,结果多半还是各自捂好底牌。
欧洲车企想迅速找出路,这心态能理解,但主动权已经不在他们手里。政策反复,惊慌失措,是被摆在现实面前,被倒逼出来的。数据上也能看出,今年前三季度,几家德国头部企业的产能指数下挫,利润率微跌。行业报告提到,“稀土电机产需关系越来越紧急”。半导体方面,安世的供应受影响车型范围占整体车型库的四分之一。公开数据显示,东莞工厂自10月以来出货量较上半年减少15%,这个跌幅让欧洲市场无法接受。德国协会高管还“罕见”地建议政府避谈报复,先保产业链安全。
有业内人士私下强调:“欧洲本地芯片替代进程至少还要三年,稀土加工短板直到2028年前都填不起来。”这说法虽然略夸张,但结合实际情况,也不算太离谱。有些企业想采买第三国稀土,无奈成本和技术障碍全挡在门口。供应链管理人员对此无奈,“今年订单都快做不下去了。”行业调查数据显示,欧洲汽车停产预警指数在10月突破警戒线。媒体报道一波接一波,舆论也夹杂着焦虑和质疑。
其实,如果放宽视角,全球产业链哪有完全独立这么一说?近年来,疫情、俄乌冲突后,区域供应链分裂趋势明显,但并未到彻底脱钩那一步。中国对外出口,合法合规是核心原则。稀土管制本质是完善管理而非一刀切,半导体纠纷更像是“大国安全”名义下的小概率事件。但欧洲立场始终动摇,想通过压力解决问题,结果弄巧成拙。倒是中国这边,从一开始态度就明了,“依法依规”,不为一时利益所动。这让欧洲国家只好再回谈判桌,一波三折,难说下一步怎么走。
会议节点越来越近,双方代表队都气场全开。有人抱乐观态度,认为只要沟通顺畅,至少能把停产风险降到谷底;也有悲观者说,欧洲车企今年怕是要遭一阵“供应链震荡”。但如果谈不成,谁来承担责任?谁是最后买单的人?没人敢打包票。
气氛在媒体板块沸腾起来,欧洲人对中国的高端稀土和自主芯片能力其实心里憋着点佩服,但嘴上硬着不肯松口。产业合作这事儿,或许最后还是要靠市场规则和行业共识。欧洲也没退路:没有稀土就没有电动车,没有安世芯片连后视镜都调不了。说白了,不让步没好处,步子迈得大又怕扯着腿。
有人偷偷问,是不是欧洲该彻底自给自足,甭理中国了?答案其实大家都明白——短期没可能,又不愿彻底交底。这逻辑,是不是又变成两难?其实也未必,搞不好欧洲会发新政策,强制整合半导体产业,或者对稀土进口设特殊窗口。
不过,风向怎么变,都绕不开全球贸易的本质。一边要自主安全,一边还得维护合作。哪怕嘴上还在各说各话,现实压力已经让欧洲不得不往回收敛些。顶在风口上的企业,上面一次政策调整,下面是成千上万岗位和几百亿投资,这生死线可不是一句狠话能挡住的。
这场欧洲稀土、芯片危机,其实就像个缩影,产业链博弈没什么神秘。本来彼此各有算计,拖到最后谁也不敢轻易破局。欧洲想抱更大决心做自主,但现实给的窗口很小。中国坚持规则底线,但也没想彻底断供。中间地带,有的是谈判、让步和博弈。到底是合作还是分裂,一翻两瞪眼。
最后说实话,这世界的产业链不会轻易完蛋。谈判桌上的人,可能嘴上说得很厉害,背地里也都是精打细算。欧洲焦虑,来自现实产业压力;中国克制,是做大国际规则。两边拉扯,最终还是要一起面对失衡的全球贸易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