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日本还在幻想“经济大国”的光环能照到未来。如今,距离那场最后的签证费调整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三千日元,单次入境,冷冷清清地挂在政策表格上,无人问津。谁能想到,这个数字竟然在2026年要被唤醒?理由官方得体:全球最火旅游目的地,游客数是新冠前好几倍,签证费太便宜了,看着欧洲、美国的价码,低得让人难为情。

3165万,一个残酷的新纪录刷新了空气。东京地铁站的自动售票机前,排着长队的东南亚面孔,秋叶原巷子里卷发的欧美游客和低头捧手机的网红博主撞个满怀。京都的清水寺,樱花雨下,一个日本老人愤怒地摇摇头,嘴里喃喃着“观光公害”。这不是危言耸听,年度突破4000万人,几乎等于日本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旅客比本地人都多,谁能受得了?

当然,涨价理由包裹得天衣无缝——“帮助解决过度旅游”“减轻行政负担”“参照国际惯例”。岩屋毅的措辞一丝不苟,像极了每一个说“改革”时候国家官员标准的严肃脸。可是,这种理由谁听了心里不一阵冷笑?不过是抱着赵括的空城计,想着把大概率要来的游客“劝退”几千人,然后顺手在签证申请那一刻,多捞一笔。

账面清爽得可怕。签证费区区三千日元,一百四十二人民币,连一碗东京新宿的拉面都买不了。欧洲签证,起步就是人民币七百多,英国和美国干脆奔着千元大关去了。日本自惭形秽终于受不了了。对外发出的信号是:我也可以“昂贵”,请认真申请,不许白白消遣我的行政时间。

“签发时收费”改成“申请时收费”?看似细枝末节的小动作,却恶趣味十足。多少怀着跨国梦想的游客,在给使馆递交材料的一瞬,还未领略樱花,却先被拒之门外。无数“文件准备人”,一边在咖啡馆码着英文申请,一边心算着哪天能攒够涨价后的签证费。行政效率这一刀,砍在普通人肉身上。

有人说“客流管控”,有人信“服务升级”。热情不再廉价,入场券价码秒杀美欧,危机公关式的理由都在空气里打着旋。日本沉默着,布下棋局,希冀在游客热潮和本土反感之间找到一个脆弱的平衡点,却注定两头都不讨好。

真正的尴尬在于,签证涨价难以真正抑制“爆量游客”。穷游的会缩紧预算,富豪们眼都不眨一下,多花几千块只是顺带消费民族优越。京都巷口、奈良山路,熙熙攘攘的陌生脸孔只会愈发稠密,本地人的生活仍然被轻易挤压到夹缝。国家收了签证“进门钱”,游客依旧如潮,居民却只得在过热的经济泡沫后黯然游走。

说到底,50年不动如山的签证费,扛不住新一轮政策的大棒。“世界标准化”的说法像是一层无聊的保鲜膜。国际惯例,什么惯例?涨价,真能治愈“观光疲劳”吗?日本要的只是更多外汇、更多话语权、更多对浩荡流动的掌控感,但对老百姓而言——这只是一只无形且冰凉的手,把原本开放的门再关上一截,顺手把生活抬高一个门槛。

下一个26年里,谁会记得,涨价的签证费究竟缓解了什么?只怕依然是春天的樱花落在无数游客的背包上,和角落里无声抱怨的本地老人,一起继续风中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