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3500亿美金买关税优惠:一场掏空家底的交易如何一夜达成?

2020到2024年间,韩国全球直接投资总额为3489亿美元。 而现在,韩国政府一夜之间就承诺向美国投入同等规模的资金。 这笔钱将分期支付,每年不超过200亿美元,其中1500亿美元指定用于造船业合作。作为交换,美国将对韩国征收的关税从25%降至15%,与日本和欧洲的税率持平。

这场交易发生在10月29日韩国庆州的美韩元首会谈后。 原本被外界视为“象征性交流”的峰会,却意外达成了贸易协议。 根据韩国总统府发布的细节,3500亿美元投资中,2000亿美元为现金投资,设定了每年最高200亿美元的上限;其余1500亿美元将用于“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计划。 协议签署次日,特朗普突然宣布批准韩国在美国建造核动力潜艇,这被视为美国30多年来政策的重大转折。

关税谈判的“失衡”本质

从表面看,韩国似乎获得了重要利益——美国将对韩关税从原先威胁的25%降至15%。 但细看条款,这个“优惠”并无特殊之处。 汽车关税将从25%下调至15%,与日美所谈税率完全相同;半导体关税被确定为“不低于台湾水平”。 一些关键行业如钢铁和铝仍维持50%的高关税,连免税配额都取消了。

韩国专家指出,这场谈判意味着韩国从根本上接受了“失衡的竞争结构”。 表面上看美国作出了让步,但2000亿美元的现金投资规模相当于韩国国防预算的约43%。 如果政府每年以财政支出形式投入200亿美元,纳税人恐难以接受。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笔投资与韩国对美投资的实际趋势背道而驰。 2024年,韩国对美投资骤减90%,仅为5.62亿美元。 而现在承诺的3500亿美元,是去年实际投资额的600多倍。

造船业合作的隐秘动机

1500亿美元的造船合作项目名为“MASGA计划”(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背后隐藏着更复杂的动机。就在协议达成后,特朗普宣布批准韩国在美国费城造船厂建造核动力潜艇。 该造船厂已被韩国韩华海洋集团收购,而该集团旗下的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拥有先进的潜艇建造技术。

韩国海军现有约21艘常规动力潜艇,但追求核动力的野心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 过去几十年,美国一直拒绝与韩国分享核动力推进技术,仅与英国分享过。 这次破禁“放行”,被视为美国30多年来政策的重大转折。

分析认为,特朗普此举有三层考量:作为经济协议的谈判筹码;通过韩资激活美国造船业;以及地缘上进一步绑定韩国,让其在美国的“印太战略”中承担更积极角色。

农业市场的坚守与贸易不对称性

在谈判中,韩国成功守住了两个关键领域——大米和牛肉市场。 韩国政策首席官员金容范在简报会上明确表示,韩国不会向美国进一步开放大米和牛肉市场。这对韩国农业来说是一次重要的防御胜利。

然而,整体贸易条件仍呈现明显不对称性。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称,根据协议,“美国将对韩国征收15%的关税。 同时,美国不会被征收关税。 韩国将对美全面开放贸易,接受包括汽车、卡车和农产品在内的美国产品”。

这种不对称性在韩美贸易历史中并非新鲜事。 美韩自由贸易协定自2012年生效后,美国对韩商品贸易逆差从2012年的77亿美元增至2016年的176亿美元。 2018年修订时,美国对韩国皮卡征收25%关税的期限被延长至2041年,而韩国则将美国汽车年度配额从2.5万辆上调至5万辆。

投资资金的来源与风险

关于3500亿美元投资的资金来源,韩国官员透露了一些细节。 除去造船业专用的1500亿美元,其余2000亿美元中“大部分是贷款和担保”,而非全部为直接投资。 这种安排可能减轻韩国政府的即时财政压力,但增加了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韩国总统李在明曾明确表示,没有货币互换协议的情况下进行如此大规模投资,可能触发金融危机。 因此,协议设置了每年200亿美元的投资上限,并规定投资将根据项目进度分批进行。

利润分配机制也引发关注。据披露,在投资本金收回前,美韩双方各分得50%利润;而一旦产生超额收益,美国将拿走九成。 这种分配比例在双边投资协议中极为罕见。

民众反应与政治博弈

协议宣布后,韩国国内反应复杂。 一方面,汽车业界对峰会成果表示欢迎,半导体业界持审慎乐观态度。 另一方面,不少韩国民众上街抗议,认为协议损害了韩国经济主权。

市场反应则相对积极。 特朗普宣布与韩国达成贸易协议后,韩元兑美元汇率上涨至当日高位,韩国综合股价指数期货和iShares MSCI韩国ETF也随之上涨。 这种市场表现反映了投资者对贸易不确定性消除的欢迎,但无法掩盖协议背后的结构性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美韩贸易关系的第一次修订。 2018年,特朗普政府就以贸易逆差为由要求重谈协定。 而2025年的这次修订,进一步修改了服务贸易和能源采购条款,韩国除了承诺3500亿美元投资外,还将采购价值1000亿美元的美国液化天然气或其他能源产品。